有人說,不看泰姬陵就不算到過印度。的確,在世人眼中,泰姬陵就是印度的代名詞。無論國際政要還是普通遊客,但凡來到印度,哪怕日程再忙,都要擠出時間去瞻仰一下這座舉世聞名的愛情豐碑。
古典陵墓建築的典範
泰姬陵坐落在印度新德裏東南200公裏處的曆史古城阿格拉,是莫臥兒王朝(1526年~1757年)第五代皇帝沙傑汗為紀念其早逝的愛妻阿姬曼·芭奴而建造的,它是一座伊斯蘭風格的建築。被後世公認為是世界建築史上最美麗的少數作品之一。
該陵始建於1632年,到1653年才完工,工期長達22年之久。泰姬陵長576米、寬293米,整座陵園占地17萬平方米,由前庭、正門、莫臥兒花園、陵墓主體以及兩座清真寺所組成。
前庭內奇花異草,古樹參天。陵墓的正門由紅砂岩築成,並帶有白色花紋圖案。從正門到陵墓是莫臥兒花園,垂直的水道將花園分隔成四等份。花園中心為正方形的噴水池,池內流水清澈,四周植被繁茂。花園中有一條用紅石鋪成的甬道,兩旁是人行道。甬道的盡頭就是用白色大理石砌成的陵墓。陵墓的基座為一座高7米,長、寬各95米的正方形大理石。寢宮居於陵墓正中,四角各有一座塔身稍外傾的圓塔,以防止塔傾倒後壓壞陵體。寢宮的上部為一個高聳飽滿的穹頂,下部為八角形陵壁,上下總高74米,用黑色大理石鑲嵌的半部古蘭經的經文置於4扇拱門的門框上。寢宮內有一扇由中國巧匠雕刻得極為精美的門扉窗欞。寢宮共分宮室5間,宮牆上有構思奇巧的用珠寶鑲成的繁花佳卉,使宮室更顯光彩照人。中央八角形大廳是陵墓的中心,在牆上鑲嵌著精美的寶石和淺浮雕。中心線上安放著泰姬的墓碑,國王沙傑汗的墓碑則位於其旁邊。泰姬陵主體建築的左右還各有一座清真寺,造型一模一樣,由白色圓頂和紅色砂岩築成。其建造的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讓泰姬陵整體建築產生平衡的效果。
泰姬陵的景致會隨著季節、時間的變化而變化。黎明時分,泰姬陵呈現出粉紅色,似綻放的花朵;中午,泰姬陵呈白色,光芒耀眼;傍晚,泰姬陵呈灰白色,色澤柔和似珍珠。在圓月退去、星鬥閃爍的天氣裏,泰姬陵可呈現出白色、灰色、金黃色或琥珀色。在陰雲密布的天氣裏,泰姬陵似冬季空中漂浮的薄霧忽隱忽現。
愛情的見證
1612年,印度莫臥兒王朝鼎盛時期的著名皇帝(第五代國王)沙傑汗娶了一位波斯女子為妻,這個女子名叫阿姬曼·芭奴。她美麗聰明,多才多藝,沙傑汗與她情篤意深,十分恩愛。無論在沙傑汗取得王位以前的顛沛流離中,還是在他當上國王後的四處巡訪時,阿姬曼·芭奴常相伴其左右。沙傑汗賜她“慕瑪泰姬·瑪哈爾”的封號,意為“宮廷中的王冠”。1631年阿姬曼·芭奴在分娩第十四個孩子時難產去世。她當時36歲,已結婚18年,對她的丈夫沙傑汗來說失去的不但是親愛的妻子,而且還是一個精明的顧問。據說他聽聞愛妃先他而去的消息後,竟一夜白頭。他發誓要為她建造一座像她一樣美麗的、舉世無雙的巨大陵墓,並用她的封號命名。陵名由此而來,簡稱為泰姬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