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題”

序致,就是作者在開頭敘說來表達他撰寫家訓的宗旨和目的。所謂序,是序言;致,是表達。

“原文”

夫聖賢之書,教人誠孝,慎言檢跡,立身揚名,亦已備矣。魏晉已來,所著諸子,理重事複,遞相模敩,猶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吾今所以複為此者,非敢軌物範世也,業已整齊門內,提撕子孫。夫同言而信,信其所親;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謔,則師友之誡,不如傅婢之指揮,止凡人之鬥鬩,則堯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誨諭。吾望此書為汝曹之所信,猶賢於傅婢、寡妻耳。

“譯文”

那些聖賢的書籍,教誨人們要盡忠行孝,說話要謹慎,行為要檢點,建功立業名聲播揚,所有這些也都已講得很周全而齊備了。魏晉以來,所作的一些子書,道理重複而內容因襲,一個接一個互相模仿學習,這好比屋下又架屋,床上又放床了。我如今之所以要再寫這部《家訓》,並非敢於給大家在辦事為人處世方麵作什麼規範,而是專門用來整頓家風,教育子孫。同樣的言語,因為是所親近的人說出的就相信;同樣的命令,因為是所佩服的人發出的就執行。禁止小孩的胡鬧戲笑,那師友的訓誡,就不如阿姨的指揮;阻止俗人的打架爭吵,那堯舜的教導,就不如妻子的勸解。我希望這《家訓》能被你們所遵信,總還比阿姨、妻子的話來得賢明。

“原文”

吾家風教,素為整密,昔在齠齔,便蒙誘誨。每從兩兄,曉夕溫凊,規行矩步,安辭定色,鏘鏘翼翼,若朝嚴君焉。賜以優言,問所好尚,勵短引長,莫不懇篤。年始九歲,便丁荼蓼,家塗離散,百口索然。慈兄鞠養,苦辛備至,有仁無威,導示不切。雖讀《禮》、《傳》,微愛屬文,頗為凡人之所陶染。肆欲輕言,不修邊幅。年十八九,少知砥礪,習若自然,卒難洗蕩。二十已後,大過稀焉。每常心共口敵,性與情競,夜覺曉非,今悔昨失,自憐無教,以至於斯。追思平昔之指,銘肌鏤骨;非徒古書之誡,經目過耳也。故留此二十篇,以為汝曹後車耳。

“譯文”

我家的教風,向來嚴肅周密,我回憶在童年時,就受到誘導教誨。經常跟隨兩位兄弟,早晚孝順侍奉雙親,言談謹慎舉止端正,言語安詳神色平和,恭敬有禮待人大方,好似朝見尊嚴的君王。雙親優容勉勵,問我們的愛好崇尚,磨去我們的瑕疵,發揚我們的特長,都既懇切又確當。當我九歲的時候,父親去世了,家庭陷入困境,家道衰落,人口蕭條。哥哥撫養我,竭盡辛勞,他有仁愛而少威嚴,引導啟示不那麼嚴切。我當時雖也誦讀《周禮》、《春秋左傳》,但又對寫文章稍有愛好,多少受到社會世人的影響。欲望放縱,言語輕率,且不修邊幅。到十八九歲,才稍加磨礪,隻因習慣已成自然,短時間難於洗刷幹淨。直到二十歲以後,大的過錯才較少發生,但還經常口是心非,善性與私情相矛盾,夜晚發覺清晨的錯誤,今天悔恨昨天犯下的過失,自己常歎息由於缺乏教育,以至於此。回想起平生的意願誌趣,體會深刻;不比那光閱讀古書上的訓誡,隻是經過一下眼睛耳朵而已。所以寫下這二十篇文字,給你們作為鑒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