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穿戴文化(1)(1 / 2)

從冠、巾到帽子

上古時代,冠是貴族服飾的標誌。在出現了奴隸主階級不久的夏代,就有了講究的禮服、禮冠製度,用來顯示貴族的身份。後來,奴隸社會轉變為封建社會,有資格戴冠的除了封建統治階級外,還有服務這個階級的士。在漢代,冠分十幾種之多,供不同身份的人和不同場合使用。

至於古代的老百姓,則是用巾包頭或結紮發髻。所謂巾,就是用絲或麻織成的布。漢末黃巾起義軍的農民戰士,他們沒有冠,隻用黃巾包頭,所以有“黃巾軍”這個稱呼。直到現在,西南人民仍用“帕子”包頭,想來是古代“巾”的遺風。

後來,巾給統治階級看中了。漢元帝額上長著頭發,不願被人看見,也用巾束發,於是臣子們都學著他的樣,用巾束起發來。漢末,王公大臣用巾裹頭的風氣大盛。

自從統治階級用巾以後,巾的花樣逐漸繁多起來。南北朝時,北周武帝為了便於軍人戴用,用巾裁製成有四個角的東西,一戴就行。這東西叫做“襆頭”,實際上它已是帽子了。

唐代,又有人把四個角改成兩隻腳。有一種是兩腳向左右伸出的,叫“展腳襆頭”,是文官所戴;有一種是兩腳在腦後交叉的,叫“交腳襆頭”,是武官昕戴。到後來就發展成了我們在舞台上看到的“紗帽”。由戴帽子比紮頭巾方便省事,於是,巾就慢慢地被淘汰了,而逐漸發展成為現在的帽子。

古代的“衣”和“裳”

古代的服裝有遠古與近古兩個截然不同的形式。上古式主要是上衣下裳,裳就是裙子,男女穿著一樣。至於襪子,在古代是兼作裹腿用的,腳上則穿鞋。鞋襪都用帶子係住,所以走路並無不便。即使是武士穿的鎧甲,也是同一方式。從商到戰國以後,騎馬的風氣漸漸流行,形式才略有改變。首先是武士,穿裙子騎馬,當然是不便的,於是,便在裙子中間開一口子。

但一般的生活習慣還沒有完全改變,例如古代席地而坐的習慣一直保留到元朝的末年。因為是席地而坐,所以仍以穿裙為便。

在此同時,北方因受到外族的影響,通常是穿長袍和靴子,而且他們也不是席地而坐,而是坐在不太高的凳子上的。

隋唐時代,全國統一,生活習慣也漸趨一致,上衣下裳的古老形式不合時代要求,因此,裙子隻供婦女穿用,而男子則多穿袍靴。但在正式朝賀或祭祀的大典上,仍舊是上農下裳,作為朝服。一直到清朝,朝服還是有裙子的。

中山裝的來曆

中山裝自公元1923年誕生迄今,五十多年來,一直是中國男子最通行和最喜愛穿著的服式。

誰是中山裝的創始人?他就是中國的民主革命家孫中山先生。

公元1923年,中山先生在廣州任中國革命政府大元帥時,感到西裝不但穿著不便;也不大適應當時中國人民在生活、工作等方麵的實用要求;而中國原來的服裝(對胸式短衫褲,大襟式長衫等),既不能充分表現當時中國人民奮發向上的時代精神,在實用上也有類似西裝的缺點。於是主張以當時在南洋華僑中流行的“企領文裝”上衣為基樣,在企領上加一條翻領,以代替西裝襯衣的硬領。這樣,一件上衣便兼有西裝上農、襯衣和硬領的作用;又將“企領文裝”上衣的三個暗袋改為四個明袋,下麵的兩個明袋還裁製成可以隨著放進物品的多少而漲縮的“琴袋”式樣。中山先生說,他這樣改革衣袋,為的是要讓衣袋放得進書本、筆記簿等學習和工作的必需品,衣袋上加上軟蓋,袋內的物品就不易丟失。中山先生設計的褲子是;前麵開縫,用暗鈕;左右各一大暗袋,前麵一小暗袋(表袋);右後臀部挖一暗袋,用軟蓋。這樣的褲子穿著方便,隨身必需品的攜帶也很適用。

協助中山先生裁製中山裝的助手名叫黃隆生,廣東台山人,原在河內開設洋服店。1902年,中山先生到河內籌組興中會,偶入其店購物,相與攀淡,黃隆生獲悉這顧客就是革命黨領袖中山先生,大為傾倒,懇切要求參加興中會,為革命出錢出力。1923年,黃隆生隨中山先生在大元帥府任事,中山先生設計中山裝時,就近請他幫同規劃和負責縫製,順利地完成了世界上第一套中山裝。

裙子小史

我國很早就有裙子這種服式。後漢以來,對女子穿裙子的記載也多起來了。《西京雜誌》和《外傳》都講到趙飛燕被立為皇後,十分講究穿裙子。一次,她穿了一條雲英紫裙,與漢成帝同遊太液池,當她在鼓樂聲中翩翩起舞時,大風忽起,她像燕子那樣被風吹了起來。成帝慌忙命侍從拉住她的裙子,她得救了,而裙子被拉成許多縐紋。說也奇怪,有縐紋的裙子比原先沒有縐紋時反而更美了。此後,宮女們的裙子都喜歡折疊成許多縐紋,叫“留仙裙”。

晉代,裙子的花色品種多起來了,有絳紗複裙,丹碧紗紋雙裙和紫碧紗紋繡纓雙裙等。

隋唐時,裙幅加多,使之既折疊又能蓬蓬然。唐代,婦女一般喜歡穿紅色的裙子,所謂“血色輕羅碎褶裙”的便是。天寶年間,婦女則愛穿黃色的裙子。如楊貴妃就是愛穿黃羅銀泥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