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文化是中國標誌性的基因文化,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人文特質之一。
聞一多先生認為龍是“我們民族發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在中國傳統道德文化中,龍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中國的龍文化在現代中國絕非僅僅存在個別遺跡,而是依然保持強大生機,揚棄封建主義、神秘主義、專製主義的消極因素,中國龍文化在國家統一、民族複興中雖不能起到曆史上的那種主導作用、主流文化作用,但仍對中華民族有強大感召力、凝聚力、向心力。
不是實物崇拜,而是文化創造,圖騰文化本質上是原始社會的氏族文化,而中國的龍,最初形態的原龍,即產生於公元前3000年前後,這是中國原始社會的解體期,中華文明時代的起源期,後來是中華文明中國的龍,固然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某種原型,但本質上並不是自然界中的現有實物,而是基於民族文化觀念的文化創造、文化符號。
龍是中國人的獨特文化創造、觀念創造、符號創造。自古及今,龍一直作為中國的象征、中華民族的象征、中國文化的象征。中國龍是中國標誌性的符號,在世界文化裏具有獨一無二的意義。中國龍文化,沉積萬年,根深蒂固、源遠流長、深入人心。龍根綿長,龍跡清晰,經過代代相傳,龍文化不斷被賦予豐富的道德與和諧的內涵,彙聚成精微廣大的中國龍文化。龍的美好形象以及龍所積累的人文力量已經影響中國文化思想的方方麵麵,影響中國人的生活和行為的各個領域,滲透到每一位炎黃子孫的血液裏。凡是有華人居住生存的任何角落,就有龍的身影、龍的影響。“龍馬精神”“龍躍鳳鳴”、“龍鳳呈祥”“龍騰虎躍”“龍章鳳姿”等成語朗朗上口。“賽龍舟”“劃龍船”隨著中外文化的交流傳到了日本及東南亞諸國。“龍的傳人”的稱呼廣為接受,“巨龍騰飛”成為華夏兒女內心不息的信念,中國龍已經成為神聖的民族符號和精神因素,其他任何標誌都不能完全涵蓋和代替中國龍。
隨著中國人移民海外,中國的龍文化也隨之流傳到世界各地。其實遠在白種人接觸到中國龍文化以前,中國龍已經漂洋過海到日本、東南亞,以至美洲土著人當中。
一兩千年以來,日本農民和漁民就一直祭祀和崇拜龍,以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在高鬆塚古墳中有一幅七世紀的壁畫《青龍圖》,其形態與中國龍相差無幾。日本的古建築中,中國漢唐明清時期龍的形態較多見,先秦時期的龍則少見。可見中國龍的藝術是從漢代開始大量傳入日本的。
中國龍文化傳入東南亞要比日本早得多,因而顯得更具原始文化的特性。越南、泰國、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的龍鳳藝術,明顯具有中國長江文化係的特征。龍的頭大,有些像獅子或牛,腹粗,尾大,足小。這種龍的形象在這一地區的建築、服飾、雕刻,以及龍舟、龍舞和龍燈等民俗活動中,隨處可見。長江以南有星羅棋布的江河湖泊。龍舟文化甚為發達。指揮龍舟競渡的銅鼓飾有龍鳳等吉祥動物圖案。東南亞的銅鼓藝術源於中國。滇係和粵係銅鼓藝術的差別也見之於東南亞,成為長江龍鳳文化的地方變體。從古代文化史的角度看,東南亞龍文化是長江文化係,特別是苗蠻文化向南的伸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