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用筆和用墨是怎樣的呢?一般說,用筆就是指線條。線條是中國畫造型的基本手段,這與西洋畫是不同的,西洋畫主要依靠明暗調子,即通過光投射到對象上所產生的明暗變化來造型。中國畫則主要依靠線條來造型。線條不僅用來表現物體的輪廓,也用來表現物體的質感和明暗,因此,中國畫線條的變化是很豐富的,有輕、重、緩、急、粗、細、曲、直、剛、柔、肥、瘦等種種區別,而單是中國古代畫人物衣服的褶紋,就總結出了十八種描法,稱為“十八描”,它包括:鐵絲描、橄欖描、行雲流水描、棗核描、戰筆水紋描、減筆描、柳葉描、竹葉描、混描、撅頭釘描、枯柴描、蚯蚓描、高古遊絲描、琴統描、馬蝗描、釘頭鼠尾描、曹衣描、折蘆描等等,這麼多的線的描法,真是五花八門、豐富多彩了。而且古代中國畫家們在實踐的基礎上還總結出了用筆的“五忌”“六要”。用筆五忌是指忌刻、板、枯、弱、結;用筆六要是指一要自然有力,二要變化有聯係,三要蒼老而滋潤,四要鬆靈而凝練,五要剛柔相濟,六要巧拙互用等。這些都是畫家們的經驗之談,可作為我們品評中國畫的借鑒。
再說用墨,用墨就像用色,主要目的是表現物體的色彩、明暗等。
墨雖然是黑的,但中國畫卻有“墨分五彩”或“墨分六彩”的說法,五彩是指黑、濃、淡、幹、濕,如果把白也算在內,就成為六彩。古人說“墨即是色”,濃淡水墨可代替各種色彩。用墨要有濃淡幹濕之分,隻幹不濕太幹枯,隻濕不幹太臃腫,濃淡幹濕結合起來,變化多,生動而才有氣韻;一般來說,用墨之法,有焦墨、積墨、破墨、擂墨之分,焦墨是一種磨傅極濃的墨,用焦墨的時候需有濃墨、淡墨在旁呼應,否則,焦墨孤立,難見筆意。積墨,就是用濃墨和淡墨連染連敷幾次,使其出現一種深厚的味道。破墨,則是先用淡墨上紙,趁濕再濃墨加上,由於宣紙的特殊性能,會變化出一種奇妙的韻味。擂墨,就是用大楷筆蘸濃墨,擰在紙上撩轉,略似魚鱗,由濃致淡,參差不齊,謂之擂墨。因此,用墨和用筆又是分不開的。
中國畫因為講究筆墨,所以評論或欣賞一幅中國畫,就要看它的筆墨功夫。一般認為,筆墨大膽、雄健、流暢、自然,給人一種力量的感覺,是好的;反之,筆墨輕贏、困弱、滯凝,則是不好的,筆墨常關係著一幅中國畫作品成敗的關鍵。
接下來我們再看一下空白。空白可以說是中國畫的一種特殊的構圖形式,這也是中國畫的又一大特點,它與西洋畫不同,西洋畫一般喜歡在畫幅上把顏色塗得滿滿的,而中國畫則不行,它喜歡在畫麵中留出大大小小的,各式各樣的空白來,這些空白,有的表示天,有的表示水,有的表示雲,有的表示霧,有的可能是整個背景,使人物、花鳥或其他所描繪的主體更加突出,有的可能則什麼也不表示,是一種感覺,一種印象,或是一種精神。
許多優秀的中國畫家都是非常善於處理空白的,比如大畫家齊白石,我們看他的畫,常常能夠看出空白的節奏來:大空白,小空白,更小的空白、長形空百、方形空白、三角狀空白,沒有形狀的空白等等,似乎每一空白都有自己的特點,自己的個性,自己的韻律。空白是中國傳統繪畫中獨特的,沒有筆墨的語言,它與筆墨相互生發,產生著神秘的魅力。
要欣賞中國繪畫,對中國畫中有名的“四君子”是不可不進行了解和研究的。
“四君子”是指中國畫中的梅、蘭、竹、菊,中國古代繪畫,特別是花鳥畫中,有相當多的作品是以它們為題材的,它們常被文人高士用來表現清高拔俗的情趣:正直的氣節、虛心的品質和純潔的思想感情,因此,素有“君子”之稱。
我們先說梅。我們知道,梅花較耐寒,花開特別早,在早春即可怒放,它與鬆、竹一起被稱為“歲寒三友”,人們畫梅,主要是表現它那種不畏嚴寒、經霜傲雪的獨特個性。那麼,梅花是在什麼時候開始入畫的呢?
據畫史記載,南北朝已經有人畫梅花,到了北宋,畫梅就成了一種風氣,最有名的是仲仁和尚,他創墨梅,畫梅全不用顏色,隻用水墨深淺來加以表現,據說他有一次,看到月光把梅花映照在窗紙上的影子,從中得到了啟發,便創作出用濃淡相間的水墨暈染而成的墨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