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刻的精確度不斷提高。在西漢中期,我國漏刻的精確度就高於14世紀歐洲的機械鍾。東漢時,我國漏刻的日誤差大都在1分鍾以內,而歐洲直到1715年機械鍾的精確度才達到日誤差幾秒的數量級。

在中國古代天文學係統中,黃道是古人假想的太陽周年運行軌道。地球沿著自己的軌道圍繞太陽公轉,從地球軌道不同的位置上看太陽,則太陽在天球(為研究天文而假想的,通常是以地球為中心,無限長為半徑的球體)上的投影位置也不盡相同。這種視位置的移動叫做太陽的視運動。

太陽在天球上的“視運動”分為兩種情形:“周日視運動”和“周年視運動”。“周日視運動”即太陽每天的東升西落,這是由地球自轉引起的一種視覺效果;太陽的“周年視運動”軌跡就是黃道,即地球公轉所引起的太陽在星座之間的“穿行”現象。為了方便確定位置,人們把黃道劃分成了十二等份(每份相當於30°),並用鄰近的星座命名,這些星座就被稱為黃道星座或黃道十二宮。

古人還將通過天球中心與地球赤道麵平行的平麵稱為天球赤道麵,它與天球相交而成的大圓稱為天赤道。天赤道平麵和黃道平麵的交叉點正好在一條天球直徑線的兩端,這就是著名的二分點(春分點與秋分點)。

早在晉朝司馬彪撰寫的《後漢書·律曆誌·賈逵論曆》中就記載了赤道和黃道在測定天體位置上的區別,其中明確指出黃道和依據赤道所測“弦望”日期及運行速度都是不一樣的。對其他天體的測定自然也是如此。

另外,由於太陽在天圖上位移的路徑,即黃道,是一條波形路徑,其中夏至時太陽落在波形曲線的最高點,冬至則落於最低點。太陽日行一度,每天所在的位置都不同,它所在位置的旁邊還有很多星星,太陽與這些星星形成某種影響力,古人認為會影響到地球上的人,有時是好的影響,稱為吉;有時是壞的影響,稱為凶。

當太陽在黃道某個位置上時,即青龍、明堂、金匱、天德、玉堂、司命等吉神位時,就形成吉祥影響力,這就是古人所說的黃道吉日。對於古人來說,不論是結婚、殯葬、祭祀、入夥,還是生意開張、建房動土、出門辦事等,都要查找“黃道吉日”以使自己辦事順利。

根據迷信的說法,在一個不宜結婚的日子結婚,很難白頭偕老、多子多福;在不宜搬家的日子搬遷,則家庭不和,雞犬不寧;在犯衝煞的日子裏生了病,哪怕是小病,也可能危及生命;蓋房、喪葬的講究就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