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內涵具有博大精深的領導智慧,特別是它飽含以人為中心的人本主義思想,為現代領導學提供了源頭活水。
儒家將價值觀論述為義與利的關係。儒家非常強調義,孔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在義與利的權衡之中,儒家認為義應該首先被考慮,它是衡量利之取舍的標準,作為君子應深明大義。但這並不是說儒家就不重視利。孔子說:“禮以行義,義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節也。”義,可以產生利,且隻要符合義的要求,就可以追求利,甚至可以將這條原則上升為治國理政的根本要義。
儒家傳統思想還以維護社會安定和群體協調為宗旨。儒家經典著作《大學》認為,人從道德修養到社會價值實現的過程,需經過格、致、誠、正、修、齊、治、平這八目。其中“修身”是根本,它是個人自我塑造和自我完善的問題,而齊家治國平天下則是將個人價值置於群體之中進行衡量和評定。儒家並非完全忽視人的個性,隻是比較強調整體,要求把個人、家庭、國家、天下統一起來,在社會整體中確立個人的價值,強調培養個人對社會、國家的使命感,倡導“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的人生價值追求。另外儒家講究以人為本、以和為貴的人際關係。“和”即以和為貴,和而不同,和而不流。孟子提出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他還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即人心向背看做是統治者是否具備“人和”的基本條件。以和諧為最高原則來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才能為組織的生存和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內外部環境,大家才能群策群力,保證整個組織有強大的競爭力。取長補短、兼收並蓄的實用理性也是儒家的思想之一。
中國儒家思想曆來不重玄想和擎飾,而是務求經世致用、知行合一。孔子告誡其弟子:“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就是規勸他們少說空話,多辦實事。儒家崇尚的事功精神和寬宏氣度表現於領導之上,就形成了一種取長補短、兼收並蓄的實用理性。
儒家思想是一座知識的寶庫,從中既可以審時勢之變、悟政治得失、學領導智慧,又可以汲取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在資訊高度發達、各種領導管理著作層出不窮的今天,在文化上古人的領導智慧至今仍有著割舍不斷的延續性,在應用上也有著很強的借鑒意義,因此,從企業管理學、領導學的角度開掘儒家文化的內涵就是一件有必要去做、又十分值得去做的事情。本書即是以此為立足點,探取孔孟思想中的領導智慧,希望能給予廣大讀者啟發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