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是我國文學光輝的起點,是我國文學發達很早的標誌,它所表現的“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現實主義精神對後世文學影響最大。《詩經》在我國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極高的地位。
《詩經》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原名《詩》,內容是從西周到春秋中期大概五百年間的作品,共305篇,包括《風》、《雅》、《頌》三類,《風》又名《國風》,大部分是各地民歌,有詩160篇。《雅》有《大雅》、《小雅》之分,《大雅》基本是貴族作品,《小雅》包括貴族作品和民歌,有詩105篇。《頌》也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是貴族祭祀祖先和神靈的詩歌,有詩40篇。《詩經》被儒家奉為經典,成為《六經》(包括《詩》、《書》、《禮》、《樂》、《易》、《春秋》)、《五經》(無《樂》)之一。
《禦筆詩經圖》(乾隆帝禦筆寫本)
“國風”是《詩經》中的精華,是我國古代文藝寶庫中璀璨的明珠。“國風”中的周代民歌以絢麗多彩的畫麵,反映了勞動人民真實的生活,表達了他們對受剝削、受壓迫處境的不平和爭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我國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在《七月》中,我們看到了奴隸們血淚斑斑的生活;在《伐檀》中更感悟了被剝削者階級意識的覺醒,憤懣的奴隸已經向不勞而獲的寄生蟲、吸血鬼大膽地提出了正義的指問:“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守不獵,胡瞻爾庭有縣獾兮?”有的詩中還描寫勞動者對統治階級直接展開鬥爭,以取得生存的權利。在這方麵,《碩鼠》具有震顫人心的力量。“國風”中有一些反映兵役、徭役給人民造成極大痛苦的詩,如《殷其雷》、《伯兮》、《君子於役》等。“國風”中還有數量不少的愛情詩。反映不合理的婚姻給婦女造成極大的痛苦,表達青年男女對美滿婚姻的向往和追求,是這類愛情詩的重要主題。《氓》、《穀風》等篇為我們展示的正是這種生活畫麵。而《柏舟》還具有鮮明而強烈的反抗意識。基調健康、樂觀的戀歌(如《靜女》、《木瓜》等),更給愛情詩增添了一種和諧、喜悅的情愫。所有這些都是勞動人民思想情感的真實表達。
《詩經》的作者成分很複雜,產生的地域也很廣。除了周王朝樂官製作的樂歌,公卿貴族進獻的樂歌,還有許多原來流傳於民間的歌謠。這些民間歌謠是如何集中到朝廷來的,則有不同說法。漢代某些學者認為,周王朝派有專門的采詩人到民間搜集歌謠,以了解政治和風俗的盛衰利弊;又有一種說法:這些民歌是由各國樂師搜集的。樂師是掌管音樂的官員和專家,他們以唱詩作曲為職業,搜集歌謠是為了豐富他們的唱詞和樂調。諸侯之樂獻給天子,這些民間歌謠便彙集到朝廷裏了。這些說法,都有一定道理。
《關雎》是“周南”裏的第一首詩,也是《詩經》的第一篇。古人把它放在三百篇之首,說明了它的重要。孔子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此後,曆代學者評《關雎》皆“折中於夫子”。《關雎》寫的是一個男子對一個女子的思念、追求過程,寫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悅。其文、義、聲、情俱佳,足為“國風”之始,《詩經》之冠。
詩的第一章說:“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他聽著鳩鳥和鳴的時候,有一個姑娘在河邊采荇菜,她左右采摘荇菜的美好姿態給了他一個難忘的印象,愛慕之情油然而生,並使他醒時夢時都思念著她。“求之不得”以下四句,總括地寫出這種強烈激動的感情。但因為追求這個姑娘沒有達到目的,所以“寤寐思服”、“輾轉反側”。第二章的八句,寫這個男子日夜不安的苦悶和焦灼的心情。最後一章,進一步表達了這個男子對采荇菜的姑娘的深切思慕和美好願望。“琴瑟友之”、“鍾鼓樂之”,是寫他寤寐求其實現的願望,也就是他想象結婚時的熱鬧情景。
《蒹葭》是“秦風”中的一首愛情詩。“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展現一幅蕭瑟冷落的秋景,給全詩籠罩了一層淒清落寞的情調。這時主人公來到河邊,翹首佇立,凝視著河的對岸——那是“伊人”居住的仙鄉瓊樓,給人以隔霧觀花、若隱若現、朦朧縹緲之感。主人公反複去尋求“伊人”,而“伊人”也隻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恍惚迷離,可望不可及。主人公沒有因此罷休,決心衝破天塹,追求伊人。一會兒逆水而上,一會兒順水而下,但都無法到達“蓬萊仙境”。咫尺天涯,令人無限惆悵!
四書五經
四書五經是四書和五經的合稱,是中國古代一係列經典書籍。四書是指《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而五經是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簡稱為“詩書禮易春秋”,其實本來應該有六經,還有一本《樂經》,合稱“詩書禮易樂春秋”,但後來失傳,隻剩下五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