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引子(1 / 1)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者。晚年致力於教育活動,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並對魯史官所記《春秋》加以刪修,成為我國第一部編年體的曆史著作。自漢以後,孔子學說成為兩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統,影響極大,一直被後世尊為聖人。有《論語》一書傳世。

從西漢董仲舒到清代康有為,曾看待孔子如同宗教之教主。而“孔子創教”的說法,則始於康有為的《孔子改製考》。

孔教,亦稱儒教,是中國封建社會長期形成的特殊性的宗教。漢武帝劉徹利用政治權力把孔子學術宗教化,定儒教為一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隋唐時期,儒、釋、道並稱為“三教”。以後,三教出現合一的趨勢。儒教體係完成於宋代,它以中國封建倫理“三綱五常”為中心,吸收佛教、道教的宗教思想和修養方法,提倡“存天理,去人欲”,使宗教社會化,把俗人變成僧侶,使宗教生活、僧侶主義、禁欲主義、偶像崇拜滲透到每一個家庭。

儒教信奉“天地君親師”。天地是君權神授的神學依據;君親是中國封建宗法製度的核心;師相當於解釋經典、代天地君親之言的神職人員。“四書五經”是儒教的經典,祭天、祭孔、祭祖是規定的宗教儀式。從中央到地方各州、府、縣都建立孔廟,為教徒(儒生)定期聚會朝拜的場所。儒教統治中國兩千多年,起了穩定封建社會秩序,延長封建社會壽命的重要作用。

當今,儒教學說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得到了廣泛傳承和弘揚。世界上也掀起了學習孔子學說的熱潮,“孔子學院”遍布五大洲,至2009年已達250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