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村民吳仁寶偷偷辦起的小五金廠,被視為華西村富裕的起點。華西村從當初負債2.5萬元起步的江南窮村,到如今經濟總量超過300億元,成為下轄九大公司、60多家企業的“華西村集團”,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經濟奇跡。華西村一直堅持走“集體經濟,共同富裕”的道路。華西村的老書記吳仁寶沒有把集體經濟當作一成不變的教條,而是在不同的政治環境下,從華西村的實際出發,創造性地走出了一條發展集體經濟的路子。“二八開”原則被吳仁寶稱為農民自己的資金積累方式,一直延續至今,意即每年獎金的兩成分給個人,八成則留在集體作為股份,這部分股份隻能分紅,不能支取。按照其獎金“二八開”的原則,華西村愈加發展壯大,並能一直保持著集體經濟的絕對控股。在全國“並鄉並村”的行政政策下,2001年6月開始,到2004年9月,華西村共合並周圍16個村莊,人口擴至3萬,麵積30平方公裏。吳仁寶當時提出一個“一分五統”的思路:與華西村合並的16個村的村委會仍由本村選舉,實行自治;而經濟統一管理,幹部統一使用,勞動力統一安排,福利統一發放,村建統一規劃。照著這個思路,16個村莊被成功納入新的大華西村共同發展。到2005年,華西村實現銷售收入307.8億元,村級集體資產達到113.9億元,人均收入6.5萬元。“物質精神雙富有,才是真正的富有”,華西村堅持一手抓經濟發展,一手抓以德依法治村,在家家別墅、戶戶轎車的基礎上,讓村民“既富口袋,又富腦袋”。20世紀90年代,華西村成立了獨一無二的“精神文明開發公司”,老書記吳仁寶親自編寫了“村歌”、“十富讚歌”、“十窮戒詞”,在全村開展“六愛”(愛黨愛國愛華西,愛親愛友愛自己)教育,尤其強調“孝悌之道”,全村尊老愛幼蔚然成風;90年代末,華西村創建了華西特色藝術團,被國家領導人稱為“中國農村第一團”,如今觀看華西特色藝術團的演出已成了人們一道精神大餐。同時,根據不同時期華西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村裏先後樹立了“八仙過海”、“三請諸葛亮”、“牛郎織女”、“孔子像”等雕塑,用傳統優秀文化教育村民。目前,華西村裏有書場、球場、溜冰場,有歌廳、舞廳、影劇院,各種文化娛樂設施配套齊全,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豐富多彩。華西已成為國內外人士認識中國農村的窗口。從1994年對外開放以來,每年近百萬中外遊客到華西參觀、訪問、旅遊,村民們則用傳統的餛飩、團子、方糕、粽子和土婆魚燉蛋、韭菜炒螺絲肉等農家風味的食品熱情相待。
生態民俗新村:留民營
留民營民俗旅遊村位於北京大興區長子營鎮境內,距市區25公裏,交通十分便利。全村占地146公頃,現有農戶242戶,人口861人,共有民俗旅遊戶98戶,其中市級民俗旅遊接待戶26戶。幾年來,留民營憑借其優美的生態環境、獨特的生態模式和民俗風情文化,成功塑造了“中國生態農業第一村”的品牌,為世人矚目。特別是2003年,留民營成立了民俗旅遊辦公室,加大了宣傳促銷力度,規範管理旅遊接待服務,製定了民俗旅遊接待製度、導遊接待服務製度和旅遊安全防範製度;對民俗戶實行統一管理,分散經營;對景點和民俗旅遊接待戶做到定期檢查,為民俗戶提供無償服務。同時,培訓導遊、解說員、業務員,組織民俗旅遊戶外出參觀學習,舉辦文明服務培訓班,為掛牌戶辦理營業執照,在網上發布宣傳生態農業和民俗旅遊觀光信息及策劃各項活動。留民營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授予“全球環保五百佳”稱號,是著名的中國生態農業第一村,開展生態農業觀光已有20年的曆史,吸引了世界138個國家和地區的遊客。留民營逐漸形成了以生態遊、民俗遊為最大特色,以餐飲、娛樂、健身為載體,集種植、養殖、采摘、垂釣、燒烤、住宿、農業觀光為一體的高科技民俗旅遊度假村。留民營旅遊景區由五區、兩園、一中心組成:高科技有機農業示範區、無公害有機蔬菜示範區、國際生態農業學術研究培訓中心、民俗旅遊觀光區、沼氣太陽能綜合利用區、生態莊園、農業公園和美食會議娛樂中心。
西柏坡紅色之旅
西柏坡坐落在河北省平山縣境內,曾是中共中央和解放軍總部所在地,如今是中國最著名的紅色旅遊目的地之一。西柏坡是個冀西山區滹沱河北岸的小山村,這裏不僅風光秀麗,而且水土肥美。她位於平山縣中部,正處於華北平原和太行山交彙處。西柏坡被選為解放全中國、籌建新中國的指揮中心,得益於其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和自然環境,而且有多年來建立起來的革命基礎和政治優勢。西柏坡三麵環山,一麵環水,西扼太行山,東臨冀中平原,距華北重鎮石家莊僅90公裏。這裏交通方便,中共七屆二中全會會址易守難攻,適宜危機時刻向山裏撤退,順利時又便於向城市進軍。較發達的農業經濟,有利於保障軍民的經濟供給,為黨中央駐地提供物質基礎。黨中央在西柏坡僅僅住了10個月的時間,卻在中國革命史上留下了輝煌燦爛的篇章,西柏坡也因此像井岡山、瑞金、延安一樣成了中國革命的聖地。中共中央在西柏坡的時期,是中國革命的偉大曆史轉折時期,也是民主革命過程中最成功、最輝煌的時期。在西柏坡,中共中央不僅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全國勝利,而且為實現黨的工作重心從農村到城市、從戰爭到建設的轉變,為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開辟了通途。西柏坡紀念館於1976年破土動工,全館麵積13400平方米,建築麵積3344平方米。紀念館分上下兩層,階梯式四合院,四周走廊環繞,順山勢建造而成。館內的陳列展覽,集聲光電現代化設施於一體,集中展現了西柏坡的曆史地位及深遠影響。紀念館由中共中央舊址、陳列館、書法石刻園和傳統教育係列工程4個教育參觀區域組成。中共中央舊址大院有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任弼時等的舊居及解放軍總部舊址。中共中央舊址大院的前後院之間是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會議舊址;大院的最西部是1948年中共中央九月會議舊址。眾所周知,革命老區往往是落後的代名詞,西柏坡也經曆過這樣的曆史時期。然而近年來,西柏坡村人依托優越的地理優勢和獨特的政治優勢,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和紅色旅遊,在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和農民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走得越來越好。現在,全村67戶人家全部蓋起了新房,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全村經營家庭旅館、旅遊飯店的達64家,占全村總戶數的95%。其中,家庭旅館23家,農家飯店15家,可同時接待400多人住宿和500多人就餐。村裏除少數老人和在校學生外,全部從事旅遊服務業,包括外來人員在內,家庭旅遊從業人員達200多人,人均年純收入4711元。“戶戶有項目、人人有活幹”,正是對現今西柏坡人的生動描述。為加快發展鄉村旅遊,西柏坡村集體建成了18畝無公害蔬菜基地,集體年收入達18萬元以上。2005年,西柏坡全村旅遊服務業總收入達130多萬元。今日的西柏坡,河渠縱橫,楊柳成行,環境優美,吸引著眾多前來參觀旅遊的遊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