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一般是指城市以外的廣大地域,它由人類最初的聚居點衍變發展而形成,是我們祖祖輩輩賴以生存生息的地方。在我們祖先早期的生產和生活活動中,為了團結起來利用集體的力量更好地實現防禦、繁衍、獲取資源等目的,人們共同生活在了一起,由此形成聚居,這是中國鄉村發展的最早的雛形。中國鄉村的發展變遷先後經曆了聚居→穴居和逐水草而居→分散的鄉村聚落(半固定)→固定的鄉村→聚落(定居地)等百萬年的漫長過程。從穴居野外到築室成居,在第一次大分工後,人類社會進入分散的鄉村聚落階段。隨著農業生產水平逐漸提高,鄉村聚落由分散、半固定形式,逐漸穩定,規模和範圍逐漸擴大。中國鄉村的發展先後經過了原始型鄉村、古代型鄉村、近代型鄉村漫長的衍變過程,到20世紀90年代以來,約形成了320.7萬個自然村落,居住生活著2.05億戶、7.9億人。在漫長的中國鄉村發展變遷中,勤勞、樸實的炎黃子孫創造了光輝燦爛的農耕文化和民俗傳統,在世界人類發展史上寫下了重重的一筆。中國地域遼闊,曆史悠久,各地的自然條件千差萬別,鄉村自然資源和文化內涵十分豐富。中國鄉村優美的自然風光、古代的村落建築、真實的民俗風情、悠久的農耕文化、古樸的村莊作坊、原始的勞作形態,在鄉村地域上形成了“古、始、真、土”的獨特景觀。既有著反映人與自然和諧並存的鄉村田園畫卷,如層層疊疊的雲南元陽梯田、茫茫林海雪原的長白山林場、春季花海簇擁的婺源、江南水鄉周莊、新疆吐魯番的瓜果之鄉等;又有著融中國數千年的傳統文化、宗教理念、民俗風情於一體的鄉村聚落和民居,如雲南麗江束河的納西民居、貴州黎平的侗寨、福建永定的客家土樓、山西喬家大院、安徽西遞和宏村的徽州民居以及廣東開平中西合璧的碉樓等曆史建築;還有著濃厚文化底蘊的鄉村節 慶、耕作方式、生活習俗、趣聞傳說,如中原社火、南方賽龍舟等。此外,中國有56個民族,如雲南的傣鄉、貴州的苗鄉、廣西的壯鄉、湖南的瑤鄉、海南的黎鄉、新疆的維鄉、西藏的藏鄉等都具有引人入勝的民俗風情。這些少數民族能歌善舞,熱情奔放,在自己的大地上以獨特的生活習慣和方式世代繁衍生存,為旅遊者深入領略中華風情,探索人類社會的進化曆程,提供了極其豐富的源泉。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鄉村麵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農村經濟獲得了較快發展、農民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農村風貌有了很大的改觀。最近中國政府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和要求,全國廣大鄉村人民正在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改善農民聚居環境,建設社會主義的新型農村。在這一建設過程中,湧現出了大批的新農村建設的示範村和現代農業的示範點,如江蘇的華西村、北京的韓村河和留民營生態農場、浙江杭州的龍井村等。《中國鄉村之旅》一書旨在以傳統和現代相結合的方式展現這些中國鄉村的自然和社會麵貌。本書采取以點帶麵的形式,以圖文並茂的方式,詳細介紹了中國30多個鄉村,涉及內容包括傳統民居、民俗婚俗、農家生活、田園風光、農耕文化、民族文化、傳統工藝、新農村建設等方麵,充分反映了在不同的區域、不同類型鄉村的獨特文化和魅力。《中國鄉村之旅》可以說是鄉村風土人情之旅、鄉村民俗文化之旅、鄉村民族文化之旅。郭煥成2007年3月6日
正文 第1章 前言(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