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是,這些日子以來,李琪倍感痛苦,日日如受煎熬。
窗口的風更大,如針刺骨。李琪眉頭緊鎖,思緒萬千,對此渾若未覺。
院中有寒梅,生長正好。
“冬日將至,寒梅將綻。”李琪心裏默默念道。
他忽然轉過身,來到桌前,目光落在一本冊子上。此冊是他從中書省抄來的一份奏對備份。
《十難十對策》。
李琪拿起《十難十對策》,一字字認真讀過去。良久,喟然一歎,自我呢喃:“雖已觀之十數遍,每每再閱,仍難免驚豔。洞悉時局、明見社稷能如秦王者,朝野上下恐怕再無一人,秦王真乃有王佐之才......”停頓片刻,李琪搖頭改口,“不,是有明君之姿!”
李琪想起前廳那位宮中使者,在他進屋之前,低聲對他快速說過的一句話。那位侍者說:“秦王殿下對李大夫可是抱有厚望呢!”
重新回到案桌前,李琪再度提筆。
今日之上書會有何用處,以李琪的資曆與見識,焉能琢磨不透?
任圜推舉他為宰相,安重誨推舉崔協為宰相,這件事鬧了多日了。
今日朝議罷了,李嗣源將任圜、安重誨、李從璟都叫走,會不會提起此事,是不是就是為此事?
李嗣源讓他寫這份上書,是不是同時也讓崔協寫了?其目的,是不是為的就是對比斟酌誰為宰相?
正因李琪猜得到答案,所以在方才下筆時,他所寫內容都顯中庸平淡——他不願也不想與安重誨撕破臉皮。
然而要他辜負秦王厚望,他又豈能無愧!
秦王與安重誨之間,不是孰大孰小、孰強孰弱的問題,而是兩人原本就沒有對立的必要。身為李嗣源膝下最為年長、最有作為的子嗣,將來繼承皇位本是順理成章之事,然而正因為太過順理成章,所以忌諱更多!做帝王的,難道不怕自己的兒子過早將朝廷握在手中?玄武門之變,緣由何起,太宗又何以能成功,可是還曆曆在目!
常理推斷,李從璟當下要做的事,唯有四個字:韜光養晦。換句話說,皇帝讓你作甚你作甚,皇帝讓你說甚你說甚,其它的,八個字應對:不聽不看不說不做。
唯有如此,才能不讓當今皇帝感受到威脅。要知道,誰為儲君,最終又由誰來繼承大統,可是尚早的事兒!
韜光養晦的反麵就是鋒芒畢露,而與當今朝堂上最大也是唯一的權臣相鬥,可是最大的鋒芒畢露!
李琪雖早就讀過《十難十對策》,雖對這位秦王甚有仰慕之情,可下手的文章依舊中庸,就是認為李從璟不會與安重誨作對。李從璟不與安重誨相爭,自然也就不能庇佑他。
然而經過方才一番深思,李琪發現自己先前可能想錯了。
皇子與權臣相爭,這種事在曆史上並不少見。
可李從璟為何寧願不顧猜忌,也要與安重誨相爭?這是李琪一時想不通的。
揣度君意,臣之本分,按君意行事,事方能成,臣子才能得利得福。眼下李琪卻發現,莫說皇帝心意,便連皇子心意他都揣摩不到。
想不通,就看事實。
李琪想起這位秦王在幽州的所作所為。
作為讀書人,李琪首先想到四個字,這四個字稍有耳力之人都聽說過,原因無它,實在是其流傳太廣。這四個字是“幽雲之福”!
能被軍民稱之為福,不僅需要赫赫軍功,能保衛邊疆不受外敵入侵,使得邊地百姓不受兵禍,更需要能使黎民安居樂業。安居樂業,說來簡單,要達成卻太難。這意味著當權者要整頓吏治,使得官員不為禍百姓,更需要當權者輕徭薄賦,使得百姓能吃飽穿暖,亦需要地方風氣清明,貴人不作惡多端,貧民不好逸惡勞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