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自序(1 / 2)

我從事係統的學術研究,始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其時在中國的大地上正在進行轟轟烈烈的“文化大革命”(1966—1976)。當時學術書隻有魯迅的著作可以讀。在恩師李何林先生指導下,我於1974年出版了《魯迅論文學藝術遺產》(資料長編)。隨後李何林先生囑我用這批資料寫一組論文。1978年天津師範大學學報第一期刊出了《魯迅論陶淵明》。我立即送給古漢語專家恩師馬漢麟先生。馬先生接過刊物翻了幾頁,並語重心長地說:“魯迅論古代作家是魯迅的意見。你能寫出《魯迅論陶淵明》,這很好;但更重要的要寫出吳雲論陶淵明,這才算你的學術水平。”在馬先生的教導下,我盡快結束了魯迅對中國古代作家的論述,並結集《魯迅論文藝遺產淺探》的論文集於1979年出版,隨即進入陶淵明研究。

陶淵明(365~427)是我國一位傑出的詩人,他又是中華民族田園詩人的鼻祖。他為了不與東晉黑暗的官場同流合汙,承擔著辭去縣令官職,妻兒將受饑寒之苦,毅然回歸鄉裏。為了全家生活,陶淵明是我國古代著名詩人中,唯一親自躬耕壟畝的詩人。他接近農民,同情農民,反映農民的疾苦。他生活在文學創作講究辭藻華麗的時代,而他的創作卻用樸素的語言,時而還采用田家語入詩。正因為陶淵明的為人和創作的獨特性,使成為曆代褒貶不同的作家之一。一千五百餘年來,對陶淵明的研究,是逐漸展開,步步深入的。東晉時玄言詩充斥文壇,劉宋時山水詩又極盛一時。具有充實內容和獨特風格的陶詩,反而不被當時人們所重視。現存顏延之的《陶征士誄》是當時唯一談論陶淵明的文學作品;但隻對陶淵明的為人讚賞備至,未能對其作品作出全麵地、公正的評價。南朝詩風愈加華靡,一般文人對陶詩仍然十分冷淡。劉勰的《文心雕龍》是文學批評專著,對陶淵明及其作品一字不提。《宋書》的作者沈約雖然為陶淵明立了一個傳,但在文學上所推崇的仍是顏延之、謝靈運二家;鍾嶸的《詩品》對陶詩有所讚揚,但還隻列在“中品”,位居潘嶽、陸機之下;到了梁代的蕭統,才給陶淵明比較高的評價。可以說在南朝,陶淵明還沒有應有的重視。

陶淵明詩真正受到普遍的重視,還是從唐代開始的。偉大的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對陶詩的思想和藝術作過極高的評價。著名詩人王維、孟浩然、韋應物、柳宗元在創作上更是極力學習陶詩文的風格。宋代是一個學術鼎盛的時期,對陶淵明的研究出現了一個高潮。據後來統計,此時編刻陶集達十七種以上,而評論陶淵明的詩話和筆記有七十餘種;如蘇軾、朱熹、陸九淵、陸遊等都對陶淵明作過評論。這時研究的範疇擴大了,從陶淵明的生平、思想到他的作品的內容和形式,以至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都開始了比較深入的探討,並對某些問題展開了爭論。元代研究陶淵明的人很少,到明代才又逐漸多了起來。這一時期研究者的工作,大都是解釋前代所提出的問題。到了清代,對陶淵明的研究又掀起了一個高潮。據我們所知,此時代單是陶集,就新出了三四十種,論及陶詩的著作達到百餘種之多,並出現了研究陶淵明生平或作品的長篇專著。清代的不少學者致力於資料的彙編和考訂;關於陶淵明的家世、生卒年月、作品真偽等許多問題,均作了進一步的探討。到了“五四”以後,構成了新舊時代不同時期由於唯物史觀的輸入,對陶淵明的研究也有了新的發展,出現了不少專門論述陶淵明的文章與著作,研究的重點也集中在陶淵明的思想和他與時代的關係等重大問題上。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要求上層建築領域裏的研究,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文學研究強調把政治思想放到首位。但由於某些古典文學研究者對上述要求把握不準確,時而有庸俗社會學的現象產生。從1953年到1957年和1958年到1960年3月曾發生兩次關於陶淵明的討論,僅以第二次討論而言,在一年半的時間內《光明日報·文學遺產》編輯部收到論文251篇,約120萬字。在討論中,大家對陶淵明所處的時代,以及他的家庭、生活、作品、藝術風格、文學史上所占的地位、對後代影響都涉及了,而且達到了一定的深度,收獲不小。不過在討論中,也暴露出一些簡單化的“階級分析”來生硬地對待陶淵明這樣一位古代偉大作家的傾向,顯示出機械唯物論的傾向性。正如《光明日報·文學遺產》編輯部在中華書局出版的《陶淵明討論集》(1961年版)前言中所指出的:“在討論中談得很不夠的還有下麵一些問題:例如陶淵明在文學史上究竟占何種地位;在文學發展史上所起的作用;陶詩的藝術風格,如對《飲酒詩》二十首、《擬古》九首、《詠貧士》七首等作品分析得都很不夠。這些還有待於今後再作探討。”從1978年起,筆者對上述討論得很不夠的一些問題,分別寫成論文。此外如何分析陶淵明歸隱問題和陶淵明思想矛盾實質等問題仍有分歧;為此筆者加寫了《從陶淵明的歸隱看他的政治態度》和《“貧富常交戰”——試論陶淵明的思想矛盾》兩篇文章。陶淵明的唯一愛情賦《閑情賦》在大討論中未涉及,平時也未見有研究者寫文章。因而筆者又加寫了《閑情賦》散論。上述論文寫成後,分別在全國各地學術刊物上刊出,並於1981年由陝西人民出版社結集出版了《陶淵明論稿》一書。我寫的上述論文,具有填補空白和加深研究的性質,而不是對陶淵明的全麵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