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一次遇見吳奇隆,是我跟著李姨去影都賓館送資料的時候。那時我剛去橫店不久,吳奇隆正在橫店拍攝《蜀山傳記》。我們走到一處房間的拐角,便看到那邊人頭攢動、議論紛紛。不知道出了什麼事,走過去才看清楚,原來是吳奇隆正在裏麵拍劇照。隻見他身後是塊巨大的綠布,吳奇隆腳踏兩隻官靴,身穿一件戲服,高挑的鼻梁,冷峻的麵龐,頭上是那種波斯卷兒的長發,在吹風的作用下向後飄揚著。吳奇隆的眼睛緊盯著鏡頭,不斷地變換著造型,攝像師哢嚓哢嚓的按著快門,生怕錯過了某一個精彩瞬間。在他旁邊有一個穿著戲服的女孩,長相還不錯,不過叫不出名字來,估計是女二號或者女三號吧。人們圍在門口拍照錄像,有經紀人和保安過來讓大家不要拍照,不過管得不是很嚴,還是有人得手。李姨掏出她那破舊的手機來錄像,我也下意識的拿出手機,剛想拍照就被保安製止了。這時吳奇隆從裏麵走了出來,他從我旁邊走過,我們之間隻有一人的距離。那一刻我感覺到說不出的激動和羨慕,因為這是我第一次在電視以外見到明星,而且還是這麼有名氣的明星。不過我還是很理智的站在邊上觀看,並沒有像電視上演得那些瘋狂粉絲一樣,做出什麼越格的行為。諸如要簽名,求合影,抱大腿之類。大家也都沒有這麼做,這當然是因為在橫店影視城,平時看到的明星太多了,大家也都見怪不怪了。不過見到這種大牌的明星還是會拍張照湊個熱鬧。雖然吳奇隆從我身邊走過隻有很短的時間,但是我卻在那個瞬間想了很多的事情,比如我發現吳奇隆竟然比我想象的要高許多,在電視上感覺吳奇隆沒有這麼高。很快我就想到可能他的靴子是定做,或者裏麵墊了什麼東西,不過也許說不定人家確實就很高吧。我還在想,我會不會在未來的某一天也像他一樣這麼的出人頭地,從容不迫的在萬眾矚目下淡定地走過。說不定我也可以娶一個漂亮的明星妻子,像劉詩詩那樣的。娶一個比自己小那麼多歲的老婆,一定是一件特別幸福的事情。總之在那一刻我是想了很多很多。隨著吳奇隆走進化妝間,工作人員關了門。大家才紛紛離去,那時候我還不明白為什麼吳奇隆要去化妝間而不是直接回去休息。現在我肯定可以告訴你,因為他要卸頭套,還有可能要卸胡子,卸掉臉上的化妝品等等。等到所有人都走了,李姨還不肯離去。

講到這裏要稍微介紹一下李姨了。李姨是我去演員工會辦演員證時認識的。那時候大家雖然辦完了演員證不過還是一頭霧水,根本不知道怎樣接戲。有一些條件好的,長得高的帥哥和長得漂亮的美女,會直接有群頭過來主動要他們的聯係方式和資料。而像我這種身高既不高長相也不出眾的人隻能獨自發愁。這時李姨出現了,李姨挎著個破兜子,上麵印著橫店旅遊之類的廣告,裏麵滿滿的裝著很多人的資料照,她拿出自己的照片,給大家看。那上麵有她參演的電視劇的劇照,什麼《鬼新娘》、《赤水河》、《羋月傳》等等。李姨並不像其他群頭一樣隻挑漂亮的要資料,她還會挑一些有特色的。她坐在旁邊的石階上安慰那些年輕人,讓他們把電話寫在她的本子上。然後又讓他們給某某群頭打電話,說他們明天就可以報上戲。她總說:之前有一個小孩來橫店拍戲,一直沒有接到戲,最後餓死在出租房裏。她很難過的說自己當時不知道,如果知道怎麼也能讓孩子拍上戲。我就是坐在石階邊上聽她講話的時候和她認識的,我聽她的口音東北味兒很濃,因為我是東北人,所以就親切地和她攀談起來,一聊才知道我們真是老鄉。李姨家是長春的,離我那兒很近。李姨也讓我把電話寫在她的本子上。她說在橫店身高175以上的男孩特別容易接戲。因為是老鄉,她把一個群頭的電話給我,說那個群頭也是東北的。我連忙打電話過去,她讓我叫魏哥。“喂,魏哥。我是某某,家是東北的。剛到橫店,您那邊有戲叫上我”。電話裏的人讓我把姓名、身高、年齡發過去,不過至今我也沒接到他發來的消息。走的時候李姨問我們住在哪裏,告訴我們坐多少路公交車等等。這就是我第一次遇到李姨時的情景。

回到上文,李姨之所以不願離去是因為她在找盒飯,與其說是找不如說是竊。我跟著她,在賓館的角落裏找到了劇組的盒飯。那裏麵有饅頭、盒飯還有早餐剩的豆漿和雞蛋什麼的。李姨從她的破口袋裏拿出一個塑料袋,讓我望風,然後動作麻利的把幾個盒飯饅頭裝進了塑料袋,然後讓我拎著一部分,她藏掖著另一部分。我們就這樣慌慌張張地走進電梯迅速離開了案發現場。在賓館附近的石凳上分起贓來,我隻吃了一個盒飯,剩下的李姨都帶回了家。跟著李姨送資料的收獲可以說是微乎其微,所有的橫漂都和我們一樣,去幾家固定的照相館做資料。這種照相館是專門為橫漂製作資料照片的。其中我們經常去的一家叫鴻運照相館,老板一家都在裏麵工作,老板是個中年男人,牆上有他的資料照以及他拍攝的電視劇劇照。照相館的牆上密密麻麻的貼滿了各式各樣的橫漂的資料照,有男的,有女的,也有上歲數的和剛會說話的。我們把自己的劇照或者是寫真、生活照片編輯上自己的名字、身高、特長打印出來,每張收一塊錢不等。然後大家帶著資料照去劇組所在賓館的副導演處送資料,每次送資料都感覺自己在發野廣告,而每個副導演的回答都如出一轍的相似,“行,資料放這兒吧。有合適的會給你打電話。辛苦了”。然而這些資料照在副導演那兒就像破報紙一樣的被整理清藏了。要知道橫店每天有幾千、幾萬人的資料送過去,所以那些副導演根本沒有時間看,並且也需要不了這麼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