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貨幣及其經濟製度(3)(1 / 2)

這樣的現象持續著。整整過去了兩年,它還在延續。終於,政府再也沒有辦法容忍了。於是,經過仔細認真的討論,朝廷決定給地方政府發一道政令,要求銀號和錢鋪在人們兌換錢幣的時候,要將銅錢和紙幣同等對待。並且,關於想要哪一種錢幣,顧客有自由選擇的權力。這道政令很快就發出去了,但結果,如同石沉大海,沒有起到任何效應,就像以前政府頒布的任何有關金融的指令一樣。可以說,不惜花費高於本金百分之十五的價格,用銅錢收回紙幣,這種情況隻有在中國購買東西的時候才會出現。

另外,全國各地分布有銀號,它們專門經營彙兌業務。所有的彙款,經由這些銀號,可以寄往全國各個不同的角落。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這樣一個理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因此,在整個大清帝國的疆域內,所有的不動產和動產,都歸皇帝一個人管理。在整個國家,皇帝就是臣民的父親,是全國這個大家庭的家長。對於他管理之下的任何事物,他都有權按照自己的喜好處治。一個人,對於自己來說,是不可能向自己借錢的。所以,從理論上來講,中國政府是不會存在內債的,而且永遠也不會。當國家出現一些特殊的緊急情況時,便會出現名目繁多的自願捐獻的名頭。自然,這些名頭會被強加給大臣和百姓的身上。在此過程中,朝廷還會賜予某些人一定的名譽稱號,以表彰他們的積極捐款和慷慨雅量。

在中國,每一個人還得上交人頭稅。雖然從名義上來說,人頭稅比較輕,但是這種稅款由於比較固定,不受任何外在的因素影響,因而對於老百姓而言,也是一筆不小的負擔。政府壟斷了鹽業,僅就這一項收入,每年就可以聚攏好多錢財。在國家所有的收入當中,土地稅是最為豐厚的一項。每一畝土地,要征收大約二十五美分的土地稅。每一年,政府的收入可以超過一億五千萬美元。此外,還有很多稅種,多得就像牛毛一樣。在這裏,我們沒必要再進行全麵而又詳細的描述,就可以知道:盡管從法律的角度來看,這些稅收不會給人們造成多大的沉重負擔,但是這種稅收製度波及的範圍廣,十分全麵,幾乎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逃掉皇糧和國稅,即便是那些遠在天涯海角的人。由此可見,這個國家中的每一個人,都要為國家的存在而付出自己的辛勞。

關於每一年朝廷的總收入,要想準確地予以判斷,並給出一個具體的數字,對我們來說,是沒有辦法做到的。就算是中國人,不管是在朝廷內部,還是在朝廷之外,沒有人可以給出一個準確的估計。對於國家而言,每年的收入是一個巨大的數字。但是,關於這個數字,究竟是多少,卻沒有人能夠給出答案。這一問題之所以這麼費勁,沒有辦法弄出個究竟,是因為國家征收稅款的手段、措施,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各自承擔的比例,以及收稅人各種合法和違法的侵占等因素所致。加之,還有一些不確定的因素,算起來可以達到十幾種,從而使這一問題根本無法得到解決。

在中國,還有許多稅收,是實物形式的,比如大米。在某一些省區,每一年都要將生產的大米運往北京。在那裏,這些大米將作為皇糧儲藏起來。同時,在北京城及其附近的八旗軍隊,也依靠這部分糧食生活。作為內陸水係,大運河是一個浩大的工程。開鑿大運河,主要是為了將南方的大米運到北方。大運河從杭州起,北上一直到達北京,全長約七百英裏。它的開鑿從七世紀開始,一直到十四世紀才算完工。在此過程中,人們充分利用天然的河流,因此,整個運河自然包含了許多天然水係。大運河的開鑿,是一項耗費時間、人力和財力的工程。與萬裏長城相比,大運河沒有太大的名氣,卻有著更為實用的價值。現在,由於年代久遠,大運河的某些地方已經沒有辦法修理。

即便如此,它仍然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作為一條重要的水上交通要道,每年大量的糧食,都要通過它運送到北京。

與盛產大米的省份一樣,出產絲綢的地區為了完稅,必須向中央政府上交一定的生絲或者絲綢製品。北方邊遠的蒙古地區,要上交馬匹稅。一般來說,清朝的士兵會使用這些馬匹。當然,馬匹不僅限於軍事用途,還會用在其他方麵。而產茶葉的地區,則要上交茶葉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