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譯者序(1 / 1)

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在看待同一事物時,局外人往往會比當事人冷靜、客觀,因此看得也會更加清楚、全麵。何天爵就是這樣一位旁觀者,他看待中國人甚至比中國人自己還要透徹。

何天爵(Chester Holcombe,1844—1912),美國傳教士、外交官,於1869年來到中國,在北京負責“公理會”創辦的教會學校,1871年擔任駐華使館翻譯,1876年升任頭等參讚,此後又幾度擔任代辦,1880年參與起草了關於華人移居美國的條約,1885年回國,1895年出版《本色中國人》一書。

《本色中國人》對晚清社會各階層進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解剖。正如何天爵本人所說,他在中國居住了十餘年,幾乎與中國社會各個階層的人都有過接觸,甚至與其中一些人建立了親密的關係,所以比較了解中國,通過他的所見所聞和親身經曆積累了一些心得和體會,故能夠以一個旁觀者的立場清醒地認識“真正的中國人”這一形象。

在這本書中,何天爵力圖用“大視角”“粗線條”來描繪在西方人看來有些不可思議的中國式思維模式和社會風尚,書中內容涉及中國的政治製度、教育狀況、社會生活、官民關係、禮儀習俗、宗教信仰、商業精神等各個方麵,雖然其中不免有偏見、誤解,但這並不代表西方人對中國人的批判,隻是作者依據自己的認識對中國當時的狀況做出的反映。它大體勾勒出了晚清社會的真實麵貌,有些認識不能不說是深刻的。本書是近現代西方人中國觀的代表性著作之一,對如今的中國人和社會仍然具有強大的借鑒意義。它像一麵鏡子,讓我們隱約看到了那個熟悉而又陌生的自我,同時也讓我們警醒。

作者對於中國國民性的分析,有不少是一針見血的。某些國人也許一時無法接受,不過,隻有敢於正視問題,才有機會解決問題。局外人特有的視角,會幫助我們真正地認識自己,完善自己。

本書的翻譯,在確保文字準確的同時,亦力求語言能夠深入淺出、形象生動,為此,我們參考了其他幾個中譯本,在此對同行們表示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