斫木問道
曆時四年之久拍攝的紀錄片《家具裏的中國》,在央視播出半年之後,終於由中國青年出版社整理編撰成書,以饗讀者。即將付梓之際,編輯李楊女士邀請我為本書作序,乃因為我是該片的撰稿人之一。而我並非業界巨擘,隻是有緣參與創作,僅僅憑著對本書的個人情結勉而為之。恐力有不逮,令本書失色,諸君莫怪。
據傳神農氏“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斫,是指砍伐,延伸開來也有修削、雕琢之意。一個“斫”字,可以涵蓋家具製作的整個過程。
隨著古人起居由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的轉變,中國傳統家具逐漸在漢唐時期衍變發展,至宋代基本完善成型,種類齊全式樣繁多。明清兩代,隨著經濟的繁榮,文人墨客乃至宮廷帝王紛紛參與到家具的設計製作過程,使得明末清初的明式家具,以及清代中早期的宮廷家具,形成了中國家具史上難以逾越的高峰。而這些僅僅是傳統家具中的滄海一粟,隨著人們對家具認知的加深,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將目光投向廣袤浩繁的民間家具,中國傳統家具多姿多彩的形態,正在逐漸完整的呈現。《家具裏的中國》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
我有緣參與其間的創作,是源於我在博客中發表了七百餘篇關於古典家具的文章,將眾多鮮為人知的傳世家具精品介紹給關注和喜愛古典家具的發燒友,為古典家具的弘揚做了一些推廣工作。為《家具裏的中國》撰稿寫作的過程,也是我對中國古典家具的再學習的過程。本著求實的態度,我和其他主創人員查閱並考證了大量的相關史料,對不同的學術觀點進行細致的推敲和研判,力求嚴謹卻不拘泥於權威定論。對於片中出現的家具,我們遴選了那些最具代表意義而又各具特色的傳世實例,盡可能全麵的為觀眾和讀者展現古代家具的豐采。在表現手段上,引用古代書畫為佐證,首次以3D動畫打開家具內部的視界,並且實景再現了古人的生活場景等等,運用多樣而新穎的敘事手法來解析家具的內涵和外延。在文學創作上,我們字斟句酌,講求字字皆有出處,句句都有淵源,常常為了一個字或者一個觀點的探尋而徹夜不眠。在選題和立意上,我們圍繞家具鋪陳開來,延展至古人的起居方式甚至生活意趣,梳理家具的曆史脈絡,說的是家具,道的卻是家具背後的故事和文化。
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家具裏的中國》經央視播出後,引起不小的轟動並受到廣泛好評,甚至被業內資深人士譽為家具史上裏程碑式的紀錄片。對於這樣的評價,我雖然欣慰,卻不敢接受這種褒獎。因為任何藝術形式都存在遺憾,這部紀錄片也不例外。由於篇幅所限,我們無法將話題逐個展開,進行深入的探討和發掘。但它卻打開了一扇門,讓更多觀眾和讀者進入到中國古代家具的神秘世界,窺見古典家具之美。即便是在這樣有限的篇幅裏,我們依然對家具領域內的眾多學術課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雖然很多論述淺嚐即止,並不帶有結論性,但是顯然會對專業人士亦有所觸動,從而引發思考。這種思考,就是“問道”。
家具是器,優秀的、極具審美價值的家具,一定是器中有道,隻有器與道的完美結合,才會造就藝術品,否則隻是實用器。《家具裏的中國》,便是在嚐試叩問此中之道。問的是選材之道、型藝之道、匠心之道、收藏之道,更問的是起居之道、禮儀之道、人文之道、自然之道。
斫木而問道,斫古而問今。是為序。
譚向東
2014年1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