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晉紀》
因為自己的私利而拒絕別人的良言,忠告還怎麼能聽得進去呢?
憂公忘私者必不然,但先公後私而自辦也。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魏紀》
要求一個人絕對為公忘私這是做不到的,但先公後私通過努力是可以做到的。
不以一毫私意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
——宋·朱熹《四書集注·中庸》
不要因為一絲一毫的私心而使自己受蒙蔽,也不以一點點個人欲望而給自己帶來危害。
克己之私,則心虛見理矣。
——宋·朱熹《上蔡先生語錄》
隻要能克服自己的私心雜念,就能謙遜而明白事理。
誌在富貴,則得誌便驕縱,失誌則便放曠與悲愁而已。
——宋·程顥、程頤《二程遺書》
總想著升官發財,願望實現了就會驕橫放肆,願望實現不了就會放蕩、悲傷!
順理則裕,從欲惟危。
——宋·程頤《動箴》
順從義理行事就覺得寬裕,順從私欲行事就會很危險。
但願天下人,家家足稻粱!我命渾小事,我死庸何傷。
——宋·文天祥《五月十七日夜大雨歌》
希望天下的人都能夠豐衣足食,我的生命是小事,隻要對人民有利,即便是死了也沒有什麼可悲傷的。
人心之病,莫甚於一私。
——宋·楊萬裏《答陳國材書》
人思想上的毛病,沒有比自私更大的。
利於私,必不利於公,公與私不兩勝。
——宋·楊萬裏《代肖嶽英上宰相書》
求利必然出自私心,必定不利於公,公與私不能一齊獲勝。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宋·範仲淹《嶽陽樓記》
在天下人擔擾之前而擔憂,在天下人享樂之後而享樂。
賢人必為國計,而不肖者專為身謀。為國計者必恃至公,故言直而援少;為身謀者專挾己私,故喻巧而援多。
——宋·宋祁《直言對》
品德高尚的人必定處處為國家考慮,品質低下的人專為自己盤算。一心為國的人必定是從公心出發,所以說話耿直而支持他的人少,為自己盤算的人必定從私利出發,所以說話乖巧而支持他的人多。
憂國者,不顧其身。
——宋·林逋《省心錄》
能為國分憂的人,不會顧及個人的利益得失。
私心勝者,可以滅公。
——宋·林逋《省心錄》
私心過重之人可以毀掉公事。
知足則樂,務貪必憂。
——宋·林逋《省心錄》
知道滿足就會使人快樂,隻貪求私利必定使人憂心忡忡。
天下有公議,私不可奪;以私奪公者,人不服。
——宋·林逋《省心錄》
天下共同議定的事情,不可以私自去奪取;如果用私自去奪公,則人心不服。
為善者不雲利,逐利者不見善。
——宋·林逋《省心錄》
做好事的人不談及有利無利,追逐私利的人從來不做好事。
行通衢大道者不迷,心至公無私者不惑。
——宋·林逋《省心錄》
在四通八達的大路上行走不會迷失方向,擁有大公無私之心的人不會惑亂。
利心專,則背道;私意確,則滅公。
——宋·林逋《省心錄》
一心追求物質利益,就會違背道義;私心太重,則會損害公利。
為己重者,不知富貴可以殺身,功名可以致禍。
——宋·林逋《省心錄》
一心隻為自己打算的人,不懂得富貴可以毀滅生命,功名可以招致禍患。
難勝莫如己私。
——宋·楊時《二程粹言·論學》
世界上沒有比戰勝自己的私心更為困難的事了。
一不敬,則私欲萬端生焉,害人此為大。
——宋·楊時《二程粹言·論道》
對自己一不警惕,各種私欲就會油然而生,這是最害人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