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十一畫及以上(3)(1 / 3)

《靜庵文集》清末民初王國維(1877—1927)撰。該集係作者多年有關哲學和美學的研究論文彙集。其中有對中國古代哲學、西方叔本華和尼采哲學以及藝術哲學研究的重要論著,以長篇《紅樓夢評論》為最著。這裏所展示給我們的是,看一個飽學“國粹”的知識分子是怎樣吸收和消化西洋文化的,一般地評論是王氏深受西方主觀唯心主義乃至藝術至上的唯美主義影響的。1940年商務印書館印行。

《牆頭馬上》全稱《裴少俊牆頭馬上》。雜劇。元白樸(1226—1306?)撰。以白居易樂府詩“牆頭馬上”句名書。寫尚書裴行儉子少俊去洛陽,經過總管李世傑園,李女騎於馬上,遂以詩投之。少俊從牆頭跳入,女亦從其私奔,匿居於裴家後花園七年,生一子一女,後被裴父發現,逼少俊休妻。女歸家,父母俱亡,乃守節家中。少俊舉進士,接其回家,不從,裴行儉夫婦前往懇求,亦不允。終以兒女痛苦哀求,夫妻終得團圓。有脈望館校《古今名家雜劇》本,臧懋循《元曲選》本。

《蔡中郎集》東漢蔡邕(132—192)撰。十卷。內收詩、賦、碑、誄、銘、讚、論著、散文、雜著共一百餘篇。文章音律諧美,典雅工麗,整齊對偶,於漢末多受推重,間有揭露統治階級腐敗同情民間疾苦之作。原集早佚,現存本為後人輯錄。明清以來刻本繁多,其中以楊以增輯《海源閣叢書》本為善。現存《四部備要》本十卷,外四卷。

《蔡鬆坡集》清末民初蔡鍔(1882—1916)撰。全書分上下兩編,上編收錄政論、函電、公牘、演說辭,論述帝王興衰之道,表明反對帝製,主張共和的進步思想。其電函多為北伐期間於軍旅途次的戰事情報,從中反映作者愛國保民,護國討袁的思想。下編收錄專著,主要有會議議案、軍事計劃,以及有關近代史研究資料,對近代中國的憂患,北伐的原起均有較詳的論述。對近代史研究有一定的史料價值。1984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排印本,近百萬字。

《蔡元培全集》蔡元培(1868—1940)撰,高平叔主編。六卷。按年代編纂。收作者自1883年至1935年的著述,為反映作者生平思想與學術成就的一個總集。1988年中華書局出版。

《管子》舊本題。春秋管仲(?—前645)撰。實為戰國齊魯學者言論彙輯而成。凡八十九篇,東漢劉向校訂為八十六篇,《四庫全書》將其分為二十四卷。全書經言九篇,外言八篇,內言九篇,短語十九篇,區言五篇,雜言十一篇,管子解五篇,管子輕重十九篇。實屬緒言、語錄之類,記述戰國時期的逸事,應屬於雜家著作。此書對國家興衰穩定有所論述,如“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對帝王、大臣、平民的行為規範,提出了許多精辟的論述,主張以“仁愛”待人等等。舊有唐尹知章注本,清人戴望著《管子校正》。有四庫全書本,《四部叢刊》本等。

《漱玉詞》宋李清照撰,一卷。是集版本較多,篇數各異。毛晉《詩詞雜俎》本僅十七首。今人王仲聞據各家專著輯成《李清照集校注》三卷。分詞、詩、文編次。另附《李清照事跡編年》和其它參考資料,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譚嗣同全集》清末譚嗣同(1865—1898)撰,四卷。卷一論著,《仁學》列於卷首;卷二為自敘、家傳等;卷三為書信;卷四為詩及韻文,收各體古詩一百二十二首、銘讚聯語三十四篇。附錄康有為、梁啟超等所作傳序四篇。全書大體反映了作者的哲學思想,如《仁學》所認為那樣,世界萬物都由物質“以太”構成。批判“天不變道易不變”的唯心主義觀點。通過“變易”論證其改革社會製度的政治理想,批判封建君主專製統治和封建綱常倫理,提出“君主廢,則貴賤平;公理明,則貧富均”,“唯變法可以救之”的主張。其詩悲涼豪放,抒發了自己鴻誌難展的心情。有1954年三聯書店印本,錯誤較多。1981年中華書局出版增訂本,上下兩冊,收入《中國近代人物文集》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