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衡原名阿倍仲麻呂,698年出生於日本奈良。自小酷愛漢文學。717年(唐開元五年),正是晁衡19歲的那一年,他被朝廷選為留唐學生,隨遣唐大使來唐都長安學習。
到達長安不久,晁衡被安置在唐代最高學府國子監太學裏學習。太學裏集聚著許多富有才華的中外學生,在學習氣氛甚濃的環境裏,晁衡專心攻讀周秦以來的封建經典,並以優異的成績,博得了唐朝廷許多學者的青睞。753年任秘書省的秘書監(相當於當今國立圖書館館長一職)。
晁衡在唐期間,正是我國詩人輩出,詩歌創作極為繁榮的時期。李白和晁衡年齡相仿,學識相當。李白十分欽佩晁衡謙虛好學和良好的漢詩修養,二人一見如故,友誼極深。
晁衡在唐生活十八年後的753年11月15日,偕同藤原清河(日本天皇遣唐第十次使團團長)等人離長安,經揚州、張帆東歸。21日船行至衝繩島北部,天氣驟變,航船遇難,170多人遭難,幸存者僅晁衡、藤原清河等十幾人。消息傳至唐朝,大家誤以為晁衡也已遇難身死。李白聽後,不僅失聲痛哭,寫《哭晁卿行》,以誌悼念: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遠逢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
晁衡等人曆盡艱辛,最後又重返長安。以為他已死去的李白及朋友們見他活著回來,歡喜若狂。晁衡自日本來唐至埋骨盛唐,在中國度過了五十四個春秋,李白與晁衡的友誼至今傳為佳話。1977年5月,東京上演了著名劇作家田義賢編寫的,歌頌李白與晁衡,中日友誼的話劇《望鄉詩》,受到人民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