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禮儀之邦”稱譽。中國人也以其彬彬有禮、和睦謙遜的風貌而著稱於世。禮儀文明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部分,其內容十分豐富。
中國傳統文化曆來注重群體,注重倫理的人際關係,這一點已被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特征而確定下來。中國傳統文化對人群倫理關係的特殊關注,不僅體現在中國社會倫理思想的內容豐富,而且也體現於禮儀係統的完備。
禮的產生非常遙遠,據考證,卜辭中的“禮”字像是用兩塊玉盛在器皿中去做供奉,表示對先祖或鬼神的敬意。可知,“禮”最早產生於遠古時期的祭祀活動,至夏商兩代,這種敬祭之禮被逐漸引入尊卑貴賤的宗法體製中。周代為了限製等級的僭越,維護統治秩序,更製定了詳盡的禮製禮法。中國禮儀文化從此時起就已經基本體係化,大如天朝官製,法規律令,小如容貌衣冠,坐臥行止,都有明確規定。
“禮”的內涵非常豐富,從最早的祭祀活動,到宗族製度中的行為規則,又發展為區分尊卑貴賤親疏等級的嚴格的禮法,並進一步由宗族內部擴展到政治生活中,形成了尊尊親親一整套嚴密的禮製,成為確立維護統治秩序的有力工具。因此,“禮”既是一種政治製度,同時在治理社會中又具有法律規範、道德規範的意義和功能。除此之外,那些為準確體現“禮”的內容而製定的繁多儀式,以及在日常坐臥行止中,區別尊卑等級、和諧人際關係的禮節規則,也都容納在“禮”的內涵之中。
嚴格地說,中國古代的“禮”和“儀”實際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禮”是製度、規則和一種社會意識觀念;“儀”則是“禮”的具體表現形式,它是依據“禮”的規定和內容,形成的一套係統而完整的程序。不同的“禮”有不同的形式。“禮”是“儀”的標準,“儀”則將“禮”具體化、形象化。
“禮”的內容包羅萬象,本篇“文明禮儀規範”側重選編上述內容中禮的儀式及日常生活的禮節規則。
中國古代的禮儀內容十分複雜,一般劃分為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嘉禮五類,稱為“五禮”。吉禮,是指有關祭祀的典禮,列在“五禮”之首。凶禮,是有關喪葬的儀禮,也包括對天災人禍的哀吊等等。軍禮,是有關軍事活動的典禮,包括校閱、出師、獻捷、田獵等活動時的禮儀。賓禮,指諸侯對天子的朝覲、各諸侯國之間的聘問和會盟時的禮節。嘉禮,是古代禮儀中內容最為龐雜的一種禮儀,它涉及到王位承襲、宴請賓朋、日常生活等多方麵的內容,大致包括冠禮、婚禮、射禮、宴禮、立儲等。
總之,“禮儀”所涉及的範圍十分廣泛,幾乎滲透於古代社會的各個方麵。“禮儀”的種類和形式也非常繁多瑣細。本篇拋開了古代對“禮儀”的類別規定,從今天的社會時代出發,對所選“禮儀”內容進行了新的分類。
“文明禮儀規範”篇所選條目的大致內容包括:一、“尊老敬賢”之禮。提倡安天下之父母,尊天下之有德,對於老者、長者必養必敬,對於德才之賢必重必舉。二、“待人接物”之禮。要求人們待人應以誠敬為本,責己以嚴,待人以寬,入鄉隨俗,禮尚往來。三、“儀態言談”之禮。主要是教給人們儀容可觀,言行有禮,執事謹敬,文質彬彬。四、“慶典婚喪”之禮。主要是在賀慶、吊喪中需要注意的禮節,以及主張豐儉合度的思想觀點。五、“交友擇朋”之禮。主要講在交友擇朋中應以信義為本,以正直忠告勸導朋友,與朋友患難相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