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太祖少機警,有權數,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國橋玄、南陽何顒異焉。玄謂太祖曰:“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譯文”
太祖小時候就機靈能幹,遇事會隨機應變,但放浪形骸,意氣用事,不注意德行和學業的修養,所以當時的人都沒有注意到他,唯有梁國人橋玄、南陽人何顒兩人能認識到他的雄才大略。橋玄曾對太祖說:“天下將大亂,沒有治國安邦之才不能拯救,能平定天下的,恐怕就是你吧!”
“點評”
在以魏國立場為主的《三國誌》裏麵,作者也對曹操少時沒有什麼能夠粉飾的地方,隻得簡簡單單說句“任俠放蕩,不治行業”了事,就算是為尊者諱了。而《曹瞞傳》是三國時期吳國人寫的,對於曹操這個魏國頭子當然不會有什麼寬宥,挖掘起隱私來十分給力。比如下麵的情節:
“太祖少好飛鷹走狗,遊蕩無度,其叔父數言之於嵩。太祖患之,後逢叔父於路,乃陽敗麵口;叔父怪而問其故,太祖曰:‘卒中惡風。’叔父以告嵩。嵩驚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問曰:‘叔父言汝中風,已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風,但失愛於叔父,故見罔耳。’嵩乃疑焉。自後叔父有所告,嵩終不複信,太祖於是益得肆意矣。”
那意思就是曹操年輕的時候就不務正業,遛鷹玩狗,到處遊蕩。他的叔叔看不上他那樣,就老是跟他爹曹嵩告狀。曹操就很煩。
後來他有一回在道上看見他叔,就故意把自己的臉團巴團巴,搞得嘴歪眼斜,他叔一看,說哎呀大侄子,你這是咋啦?曹操就說:“我中惡風啦。”他叔叔回去就告訴曹嵩,說阿瞞中風啦,你快看看他!
他爹當下大吃一驚,小小年紀就身中惡風,那還得了!結果叫到跟前一看,嘴不歪眼不斜,一切正常。
曹嵩就問:“你叔叔說你中了風,怎麼回事?”曹操就說:“我哪有中什麼風。我叔叔不待見我才故意這麼說的。”
自己兒子再不咋地,當爹的還是親的,信任的,於是就懷疑他弟原來跟他告狀都是在冤枉兒子了,從此以後,曹操的叔叔再怎麼告狀,曹嵩都不相信了。
曹操這下子就更恣意妄為起來。
就這麼一個人物,後來卻能夠成就一番霸業,這個,除了和本人的才力相關,就是和他的心胸誌氣大有關聯了。
孫盛在《異同雜語》裏記載了這樣一件事,說:“太祖嚐私入中常侍張讓室,讓覺之;乃舞手戟於庭,逾垣而出。才武絕人,莫之能害。博覽群書,特好兵法,抄集諸家兵法,名曰接要,又注孫武十三篇,皆傳於世。嚐問許子將:‘我何如人?’子將不答。固問之,子將曰:‘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太祖大笑。”
說的是曹操這個人曾經想刺殺奸賊張讓,結果被發覺,結果這家夥揮舞著武器就從牆上蹦出來了,誰也抓不著他,可見勇氣驚人。
又愛兵法,注定是個戰場上的英雄。
許子將就是許劭,當時著名的人物品評專家。《辭海》對他的評價是:有名於世,喜評論人物。曹操找上了許劭,“卑辭厚禮”,就是說好話,送厚禮,要許劭評一評自己——當然了,是要“好評”一下自己——誰也不願意登門送禮找罵不是?
結果許劭就是不說——他不說說明什麼?是個人都心知肚明了。
結果他不說曹操就非要讓他說!實在沒辦法,許劭就說了:“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後漢書·許劭列傳》)這話到了《三國誌》裏麵,就成了這樣:“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無論怎樣,反正這個人就是占住了兩極,不是大賢大聖,就是大奸大惡,反正不是庸常之輩。曹操一聽,樂了!“大笑”“大悅而去”。哪怕不會萬古流芳,能夠遺臭萬年也成啊!他這態度,想不讓人說他是“奸雄”都難;當然,想不成為奸雄,也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