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巴山蜀水孕育的四川人(1)(1 / 2)

四川人生活在四川盆地,四川盆地養育並塑造了四川人的性格。

四川人創造了巴蜀文化,巴蜀文化反過來又影響了四川人的風俗習慣和地域國民精神。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要想了解這方人的特性,我們就需要先來看看這方水土。

1.巴蜀地域特點

位於中國西南部的巴蜀文化區,是指以四川盆地為中心,兼及周邊地區而風俗略同的地區,它的腹心地區大致與今日四川省和重慶市的區域相當。

從世界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巴蜀位於東亞大陸腹地的“兩河流域”——黃河與長江之間,而與巴蜀同緯度的西亞的美索不達米亞則位於西亞“兩河流域”之間的肥沃新月地帶,還有同緯度的北非尼羅河穀,它們都有相似的地理條件: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物產豐富,都是人類古代文明的生長區。

四川盆地,古稱“廣都之野”,適宜於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生長,這裏自古即是山清水秀,蔥荔綠鬱,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適於農耕的美麗富饒之地,故有“天府之國”的美稱。

巴蜀地形複雜多樣,含盆地、平原、丘陵、山地、高原、高山諸種類型,大致可劃分為東西兩部分。

東部盆地四麵環山,冬季寒潮不易入侵,夏季焚風現象顯著,具有冬暖、夏熱、春旱,無霜期長,雨量充沛,濕度大,雲霧多,日照少,秋季多綿雨的特點。“西蜀天漏”就是形容盆地多雨的特征。重慶市因雲霧多而被稱為“霧城”。西部高原地形複雜,海拔懸殊,因而氣候變化很大,有多種類型,具有幹雨季分明、日照充足的特點。

巴蜀東部和西部不同的地形和氣候,帶來這裏生物圈內的兼容性和多樣性,其植物種類比整個歐洲還多,是珍稀動植物的寶庫。資源植物約有4000多種,其中珍貴的有古老的珙桐、連香樹和水青樹,有水杉、銀杉、冷杉、雲杉、銀杏等高大喬木,有古老的鐵樹——蘇鐵,有各種杜鵑和花楸,不同時令開不同顏色的山花,爛漫幽香。還有箭竹、水竹、方竹、筇竹等40多種竹類灌木層,是珍貴動物大熊貓生活的“糧倉”。

巴蜀地區蘊藏著極為豐富的野生植物,其中單是中草藥就有約4000種,川貝、蟲草、川連、川芎、天麻、巴豆、巴戟天、蜀椒等藥材更是馳譽中外,在全世界的中藥市場上,“川廣藥材”有著重要的地位。

巴蜀動物資源十分豐富,有脊椎動物1100多種,占全國總數的40%以上,列入國家保護範疇的珍稀動物有55種。其中包括舉世聞名的大熊貓、金絲猴、扭角羚等。扭角羚是森林、灌叢和草甸之間的遊民,角似羚羊但扭曲似牛,頭似馬但嘴有羊胡須,肩似駝但尾似鹿,被美國著名動物學家夏勒命名為“六不像”。優越獨特的生態環境為巴蜀農業文明和城市文明的興起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至今,巴蜀還受著這樣優越的自然條件和生產條件的恩惠。

在巴蜀地區,不僅由於環境的多樣化和兼容性帶來山林竹木、瓜果藥材、北粟南稻、桑蠶漆蠟等,更重要的是促成了巴蜀人巧思勤作、不畏艱險、勇於開拓、兼收並蓄等傳統的形成。

一方麵,盆地四周有高山屏障,自成一個地理單元,古稱“四塞之國”,曆史上“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使它的文化麵貌具有顯著的地方性,即古人所謂“人情物態,別是一方”。另一方麵,由於盆地的地理位置正處於我國西部高原和東部平原的過渡地帶,處於北方的黃河流域和南方的長江流域的交彙地帶,這種東與西、南與北的交彙位置,又促成了巴蜀先民很早以來就致力於突破群山封鎖、開拓對外交流的奮鬥,使得巴蜀文化雖不可避免地具有農業文明的封閉性和靜態性,但它又明顯地具有對外努力開拓的開放性。隻要跨出盆地,東出三峽,便與楚文化的孕育地江漢平原山水相通;北越秦嶺、大巴山,便與秦隴文化的中心關中之地嶺穀相連;走近西北,則與橫斷山脈的“藏彝走廊”路途相接。

所以,司馬遷說:“棧道千裏,無所不通。”四川先民們以世世代代的努力突破了四周山地的阻隔,打通了若幹條對外通道,促成了與四方的交通和經濟文化的交流,形成四川人善於兼容和開放的明顯特點。

2.巴蜀黃曆

今天的重慶市和四川省古稱巴蜀,曆史上範圍還要大些。在盆地地貌圖上,以華鎣山、龍泉山為界,我們可以劃出盆地內部西、中、東三個部分:

西為川西衝積平原,是四川全省僅有的大平原。其中以岷江、沱江衝積成的四川平原為最大,為盆地中農產最盛、人口最密區域,古稱“華陽之地”,是巴蜀古文明興起的一個重要區域。

中為龍泉山與華鎣山之間的川中方山丘陵,已辟為梯田、台地,是全省最大的農業區。

東為華鎣山以東的川東平行嶺穀,這裏的川江兩岸是古代巴人活動的主要地區之一,也是巴蜀古文明興起的另一個重要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