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回漢語言比較(20)(1 / 2)

回族地名中的宗教文化特性,還表現在回族地名經常以教門命名,如湖南漢壽縣的教門甸、教門崗,常德縣的教門衝,安徽太和縣的教門莊等,有些回族地名,雖然沒有出現“教門”這類字眼,但地名本身已經成為教門的標誌,地名在某種程度上成為教門的代名詞,如寧夏同心縣的洪崗子,是伊斯蘭“虎夫耶”門宦居住地。寧夏西吉縣的沙溝,是伊斯蘭“哲赫忍耶”的重要居住地。寧夏海原縣的九彩坪,是回族嘎迪忍耶門宦的居住地。這些地名本身就已經具備宗教意義了。

三是回族地名的地域特性。回族先民進入中國後,散居在中原大地,為了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生存發展,必須適應中國的環境。回族在發展中,征戰、墾田、經商、宣教、移民等,形成了頗富民族特色的村落和聚居區,這些居地的取名,十分具有地域性,如突出營、坊、戶、莊、屯等特征的回族地名在西北地區最多最廣,在回族聚居地也最明顯。

“坊”來源於回族穆斯林實行教坊製度以及回族先民初入時的居地被稱作“番坊”的影響。“坊”字地名在回族聚居地經常出現,如寧夏西海固地區的楊坊、周家坊、蘇家坊、八家坊、官坊等。

“營”跟營寨有關,如回族聚居地三營就是明代的三邊重鎮,在回族地名中,以“營”取名的還有很多,僅寧夏西海固地區就有馬營、哨馬營、王家老營、七營、姬家營等。

回族先民初入中國時一般居住在經濟中心地帶,在回族地名中,“堡”和“集”就是跟經商有密切關係的地名,如寧夏西海固的單家集、王家集、賀堡等。後來由於各種原因,回族逐漸遷移到農村,使許多回族地名帶上了農耕文化色彩,如寧夏西海固地區的回族村莊套灣、賈坰、王窪、羅川、妥家山、高台、李莊等,這些地名都表現了農村地域特征,諸如此類的地名還有馬家渠、馬塬、洪崗子等。

在這些富有民族特色的地名中,“營”跟征戰有關,“屯”和墾田有關,“坊”和宣教有關,“集”和經商有關。這些民族特色十分濃厚的地名,足可以成為回族形成和發展曆史的“活化石”。

有趣的是,這些回族地名,往往和姓氏聯係起來。姓氏在回族聚居地成為一個特殊的標記,形成了許多回族姓氏地名群,如鎖家灣、答家莊、海家莊、喜家灣、定家莊、閔家河、宛家屯等,這些地名中的姓氏,是西北地區回族獨有的,在漢族中是很少見到的。

二、回族地名與民族遷徙

地名是語言學應該關注的重要領域之一,因為地名是民族遷徙的最有力的證據。在中國古代,就有許多地名顯示出民族遷徙的足跡,古代西域有個龜茲國,漢代陝西米脂境內也有個龜茲縣,這就是龜茲移民的標誌。古龜茲在現在的新疆庫車境內。庫車和米脂相距甚遠,漢代出現在米脂境內的龜茲縣,說明這時已經有一部分龜茲人移民陝西境內了。地名遷移,在曆史上屢見不鮮。回族其實就是在遷移中正式形成的,研究回族地名,對研究回族發展史就顯得至關重要了。

回族商人因經商或征戰而進入中國,並且在地名中留下了經商和征戰的痕跡。元代時期,回族人在統一中國的征戰中,戰時打仗,平時屯田,兵屯合一,現在回族地名中的營、屯、寨、戶等地名,就是回族兵屯曆史的真實寫照。元代回族屯田最為顯著,據《元史》記載:“河洛、山東據天下腹心,則以蒙古、探馬赤軍列……以屯之。”“改立南陽屯田總管府……為田一萬六百六十二頃七畝。”從這些資料中足見當時回族屯田的規模之大,成績之著。後來,這些回族屯田區逐漸演化為回族聚居區,形成了頗具屯田特征的回族地名,如現在南陽縣的石橋屯、瓦店屯,就是當年回族屯田的地方。現在開封的回回寨,也是當年回族兵匠屯田的地方。洛陽的回回凹,也是元代牧馬屯墾的地方。山東一些回族村落,也保留著元代屯墾的地名,如無棣縣有五營,陽信縣的六營、大營、小營,鄄城縣的軍屯,泰安市的前營、後營,濟陽縣的劉家營、馬家營,禹城縣的韓家寨,齊河縣的老寨子、小寨子,陵縣的亞虎寨,冠縣的七甲、八甲,等等,這些地名都是回族屯田定居的例證。

回族屯田的曆史,一直延續到明清時代,寧夏固原的老三營、上馬營、下馬營、哨馬營、黑馬營、上北屯、下北屯等,都是明代留下的地名,這些古代屯田之地現在已經成為回族聚居區。現在寧夏西吉的穆家營,北京通縣的長營、薜營等都是明代回族屯田的地方。清代回族屯田也很顯著,分布在新疆的頭屯、三屯、左營、右營等,都是當年回族屯田曆史的遺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