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言(1 / 2)

20世紀90年代末,伴隨著日益興起的文化語言熱,本人在教學中也嚐試著用文化語言學的理論來解讀古今漢語中的一些語言現象。進入21世紀,本人又從語言文化的視角,探析西北回族獨特的語言現象。到了2009年,本人主講的研究生課程“文化語言學”被確定為寧夏回族自治區研究生優質課程建設項目,促使本人在文化語言的研究方麵更加用心,並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書的內容就是這些教學和研究心得的彙集。

通俗地說,語言就是人們所說的話;規範地說,語言就是一種符號係統。作為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不能把語言單純看作結構形式體係,也不能把語言簡單看作人類的天賦機製。語言是與人類社會同生共長的文化世界的基本成分,語言對於人類文化具有建構、保有和傳承的功能。從這個意義上看,人類的文化世界也就是語言世界,因而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思維方式、社會心態、審美情趣、風土民情等等無一不是文化語言學所關注的。

人類學家利用語言材料來研究無文字記錄的民族文化,考古學家根據共同詞彙來研究古代文化,民族語言學家把語言學引用到現代文化及曆史文化的研究中。對這些研究方法,中國語言學家稱之為文化語言學。語言現象中有文化,文化現象中有語言,兩者互為依存,文化語言學著眼於語言和文化的關係上,探討語言和文化在不同曆史層麵上的關係,包括現代語言和現代文化的關係,古代語言和曆史文化的關係,現代語言和曆史文化的關係,語言變化和文化變化的關係以及語言差異和文化差異的關係,等等。

語言反映了一個民族的社會、文化、心理結構,同時,個人的世界觀又受到語言的製約。人的認識具有主觀性,觀念並不等於外在世界,人對世界的認識受到主觀意識的決定,而個人的世界觀又受到民族文化的製約。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世界觀,這個世界觀反映在民族的語言中,接受了這個語言的同時也就接受了這個民族的世界觀,因此,個人對世界的認識逃避不了民族語言的控製。美國人類語言學家薩丕爾和他的學生沃爾夫在比較美洲印第安各個民族的語言時,證實了每個民族的時間觀念、空間觀念、色彩觀念、親族觀念、主語賓語觀念都不一樣,這些民族觀念反映在語言上,個人觀察世界是按照本族語言固有的分類係統和特別的語法來觀察的,每一個人在一個特殊的語言小區,依照這個語言小區的詞彙與語法互相溝通而得到滿足,在這個語言小區長大的個人,其思考方式往往受到語言係統的型塑,因此,語言不但是言語的工具,同時也是觀念的塑造者。研究語言如果脫離了民族文化,就會成為無本之木。

中國文化語言學是土生土長的本土語言理論,其興起的內在元素,就注定了這種本土性。從其產生看,本世紀初從《馬氏文通》開始形成的中國現代語言學,丟失了一些本應繼承的中國傳統語言學的精華,而一頭紮進西方語言學的洋理論中,脫離了漢語的土壤,而西方的結構主義隻注重描寫語言的形式分析、分布分析、層次分析,隔斷了語言學與其他人文學科的聯係,從而導致語言研究越來越疏離乃至隔絕於語言的人文屬性。文化語言學就是從漢語的實際出發,建立中國自己的語言學,旨在結合傳統的文化背景,觀照漢語的語言事實,從而建立能夠較好解釋漢語特征的語言學理論,並且將語言學與其他學科結合起來。除對語言理論的建構之外,對於許多具體的語言現象也十分關注。因而,中國文化語言的本土性是始於先天,而成於後天,渾然是土生土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