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運動風靡全球,弘揚中華文化,居功甚偉!但借此“平衡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培養人格和身心健全的人”的初衷卻沒有很好地實現。
原因何在?翻開各種經典誦讀教材就會發現:無一例外的隻有人文經典,卻鮮有自然科學讀本。
對國學的認識局限於清代觀念是當代學術和教育的通病。清代國學隻有對應於哲學、曆史、文學的義理、考據、辭章三學,卻無自然科學。而明以前的國學視野要寬闊得多。明代國學分為質測、通幾、宰理,相當於今天的自然、人文和社會三個領域。其分類上秉承儒家“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治學順序,遵循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指導原則,體現了國學“上知天文,下曉地理,才能中通人事”的基本精神和中華民族科學的真正氣魄!
當代的讀經運動不僅要恢複明代以前國學的寬闊視野,還要強調國學中有著獨立於西方不同於西方的民族自然科學體係——自然國學體係,並闡明今天複興自然國學的一係列戰略價值:
一、是建立和加強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的需要。使孩子們了解中華不僅有以西方標準衡量的偉大成就,且有著賴以做出這些成就的不同於西方的自然科學體係。
二、懂得民族科學才能完全理解中華文化和弘揚中華文明。在西學東漸剛剛開始逆轉的今天,首先讓世界理解中華科學才能認同中華文化,接受中華文明。
三、是在科學探索中進一步解放思想的需要。真理是一元的,科學是多元的。正如山峰的頂點隻有一個,但攀登的道路卻有多條一樣。
四、是當代科學探索的要求。複雜性科學研究進程表明,當代科學正在逐漸背離西方傳統科學觀而接近中華科學的傳統觀念。
五、是對科學的本質精神即創造精神的真正尊重。恢複中華科學的主體地位必須與弘揚創新精神結合起來,重點在於理解和認識中國古代科學與西方科學的不同之處,為人類科學的發展尋找新的生長點。
六、是在科學探索中遵循自然規律的需要。西方認為科學的發展不受任何製約的觀點是錯誤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不僅是正確認識世界的途徑,而且是必須遵循的改造世界的科學規律。
基於以上認識,我們作出如下呼籲:
一、在部分高校建立自然國學院,培養研究生。決不讓錢學森、竺可楨們經過艱苦努力恢複的少量的民族科學傳承再次中斷。
二、編寫大、中、小學自然國學教材。愛國不應是抽象的,中華兒女必須從小了解中華自然科學,做有中國式理性思維的中國人。
三、恢複中華民族科學之父和孔子之師老子的地位。
四、立項、評獎給民族科學一席之地。
五、創辦國家級自然國學網站,弘揚民族科學。
六、成立中華自然國學研究會。團結民族科研工作者共同為中華文化複興貢獻力量。
七、出版中國學者自己撰寫並富於民族科學精神的叢書,開啟中華學術輸出的世紀。
為實現上述願景,武漢大學出版社已經出版了袁立著《易經》、王紅旗與孫曉琴合著的《全本繪圖山海經·五藏山經》、《全本繪圖山海經·海內外九經》、《全本繪圖山海經·大荒四經》以及範子盛著《道德經的光亮》等自然圖學經典圖書,我們熱烈歡迎有同樣目標和理想的各界同仁加入我們的隊伍。
袁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