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沂璐
蘇過,字叔黨,號斜川居士,宋代文壇領袖蘇軾季子,有詩文集《斜川集》存世。因其詩文有乃父之風,時譽之“小坡”。《斜川集》現存詩歌303首,其中引用《莊子》典故達96處,處處流露出順乎自然、隨遇而安的莊子哲學。筆者試圖從蘇過幼年所見父親竭忠盡智的厄運入手,闡述其喜愛莊子哲學的發端。隨著詩人年齡日長,學識漸進,經曆愈多,其“斜川之誌”終於明確樹立,加之父親習莊的浸染,蘇過親近莊子越發自然,擇取莊哲越發熟稔,故其醉心莊哲之謎終被揭開。
蘇過的一生與其父蘇軾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蘇軾數次親曆西北,並曾為官於西北。嘉祐元年,蘇軾首次與弟轍隨父出川,由陸路北上出漢中,穿越秦嶺山穀,抵關中後向東折回。這次途經長安的赴京應舉,西北邊陲的自然風光與漢唐盛世的文化積澱,給年輕的蘇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熙寧元年蘇軾為父守喪服滿,續娶王閏之,十二月與弟轍還朝,又走陸路,先至長安過了年,次年二月才達汴京。這是蘇軾最後一次出川,距第一次出川赴京途經長安已逾十年。這次的西北遊曆不同以往,這十年,他先後經曆了進士及第、製科高等,父母雙亡,前妻早逝等諸多幸福與不幸,對社稷關懷與功名理想自會重新定義,對西北的風物人情也會有更深刻的體認。蘇過雖未能像其父一樣親曆西北,但是父親西北的經曆不能不對他產生一定的影響,蘇過也受到了西北文化的潤澤。
一、父親仕途的現實教訓
蘇過幼年,父親先後通判密州、徐州、湖州,他一直隨父輾轉各地。父親的頻繁調動給蘇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得他對官場生涯甚為反感。自蘇軾謫居黃州至貶官嶺南,蘇過一直隨侍左右。尤其是貶居嶺海的7年,蘇過與父親備嚐艱辛,惡劣的生存環境鍛塑了其堅韌不拔的品格,成就了其文學上的造詣,並使他獲得了“純孝”的美名。
若論蘇過厭仕慕隱思想的發萌還要從蘇軾八年的外放談起。自熙寧四年(1071年)至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因反對新法擔任地方官達8年之久。先通判杭州,後又做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知州。蘇過生於杭州任上的第二年,自此七載的童年時光父親給蘇過留下了勤政為民、吏治卓著的印象。熟料,父親非但沒有因尚德崇廉、政績彰著受到嘉獎,反因一場卑鄙的文字獄倉皇入獄。元豐二年,蘇軾因“烏台詩案”於湖州任上被捕,據載“頃刻之間,拉一太守如驅犬雞”。從七月二十八日被捕至十二月二十八日出獄,蘇軾遭關押審訊130天,“夢繞雲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就足以道出當時他為人魚肉的無奈與悲恐。貶黃州團練副使是此案的最終審判。蘇軾免於一死,其因眾說紛紜,或說正直之士的仗義執言,或說神宗皇帝終究還是愛惜其才,筆者認為保住蘇軾的,除了太祖“不殺士大夫”的祖訓外,更重要的就是蘇軾本人所享有的不朽的學術盛譽。
元豐三年,蘇軾開始了4年貶居黃州的生涯。團練副使雖是官職,但蘇軾已“祿廩相絕”,全家的經濟困窘甚難克服。這四年蘇過正值九至十三歲,他雖然不能體會父親以有罪之身流落他鄉,政治上的那種失落與絕望,卻絕對能感受到家庭經濟的拮據與困窘。自此年幼的蘇過便埋下了一種對仕宦近乎與生俱來的淡漠和疏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