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秦國的地理環境對秦文化的影響(1 / 3)

延娟芹

地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活動的舞台,它影響著人類的生存方式和文化形態,對此我國古人已經有相關論述。在生產力極其低下的人類社會的早期,人們的生產生活對自然的依賴就更加強烈,這種影響也就表現得越加明顯。我們雖然不能完全接受環境決定論,然而地理環境對文化的影響也不容忽視。本文將重點探討秦國的地理環境對秦文化的影響。

一、有關地名

國都是一個國家的政治中心,理清了一國國都的遷徙軌跡,實質上也就清楚了這個國家勢力的遷移、變化過程。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秦國對周邊戎狄和其他小國的兼並,秦國疆域也得以不斷擴張。為了適應開疆拓土的需要,秦國的政治中心——都邑也經過了數次遷徙。有關秦人早期都邑的具體地望,有的目前還有爭議。下麵作一簡單辨析,以了解秦人勢力範圍之變化軌跡。

(一)西垂、犬丘、秦邑

《史記·秦本紀》中在說明秦人早期生活時,多次提到“西垂”之地。前人關於西垂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種認為西垂是西部邊疆的泛稱,另一種認為是具體地名。這主要是因為司馬遷在運用這一地名時有些含混,導致後代聚訟不一。如《秦本紀》中“及其先大駱地犬丘並有之,為西垂大夫”一句中的西垂就有泛稱的意味。而“文公元年,居西垂宮”一句,以及《秦始皇本紀》附《秦紀》中“襄公立,享國十二年。初為西畤。葬西垂。生文公。文公立,居西垂宮。五十年死,葬西垂”中的西垂,很明顯是具體地名。

犬丘為秦人祖先非子最早居住之地,也是秦人最早的根據地,史籍有時也記作西犬丘。《史記·秦本紀》載:非子居犬丘,好馬及畜,善養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馬於汧、渭之間,馬大蕃息。孝王欲以為大駱嫡嗣。申侯之女為大駱妻,生子成為嫡。申侯乃言孝王曰:“昔我先酈山之女,為戎胥軒妻,生中潏,以親故歸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今我複與大駱妻,生嫡子成。申、駱重婚,西戎皆服,所以為王,王其圖之。”於是孝王曰:“昔柏翳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賜姓嬴。今其後世亦為朕息馬,朕其分土為附庸。”邑之秦,使複續嬴氏祀,號曰秦嬴。

犬丘與西垂應該是一地二名。西垂之具體地望,《史記》《正義》曰應在漢代隴西郡西縣,即唐代上邽縣,今天水。20個世紀在禮縣大堡子山發現了秦公陵園以及大量隨葬品,後又在大堡子山東南方向與之相距約3公裏的西漢水南岸圓頂山上,發現了秦貴族墓葬,為我們尋找西垂之地望找到了依據,大多數學者認定西垂就在禮縣附近。如徐衛民主張在今禮縣永安附近,祝中熹主張大致範圍在今西和縣北部和禮縣東部。各家所說大致範圍相近,具體位置略有偏差。

秦邑是周孝王封非子的地方。孝王欲立非子為大駱嫡嗣,因申侯的勸諫,乃作罷。於是另封非子於秦邑,大駱之嫡子仍居於犬丘,形成秦人兩宗並存的局麵。秦仲時期大駱一族被西戎滅亡後,周宣王召莊公昆弟五人使伐西戎,破之。於是莊公得以重新移居犬丘,嬴秦兩支合而為一。

關於秦邑之具體地望,《史記》《集解》引徐廣曰秦邑在“今天水隴西縣秦亭也”。《正義》曾載“《括地誌》雲:秦州清水縣本名秦,嬴姓邑。《十三州誌》雲秦亭,秦穀是也”。《集解》與《正義》一致認為秦邑在天水附近。

總之,西垂指具體地名,並不是西部邊疆的泛稱,西垂與西犬丘為同地異名,漢代西縣、西山也應指此地,具體位置應在今甘肅禮縣附近。秦邑應在今甘肅張家川附近。

(二)汧城、汧渭之間、汧渭之會

汧城在《史記》中沒有記載,但張守節有說明,《正義》曰:“《括地誌》雲:‘故汧城在隴州汧源縣東南三裏。《帝王世紀》雲秦襄公二年徙都汧,即此城。’”《括地誌》由唐代李泰主編,《帝王世紀》係魏晉人皇甫謐撰。《晉書·皇甫謐傳》謂皇甫謐是“安定朝那人”,晉之安定在今甘肅平涼一帶。皇甫謐身為西北人,他的記載值得重視。假若《正義》引文無誤,《帝王世紀》是襄公二年遷徙於汧城的最早記載。

1979年,陝西隴縣邊家莊村民發現殘墓一座,器物100餘件,之後不斷有新的器物出土。1986年,陝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幾家單位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共發現墓葬30多座,出土器物幾百件,僅五鼎四簋的大夫級墓葬就有8座,三鼎二簋的士級墓葬3座。在邊家莊墓地東南約1.5公裏的磨兒原村西,又發現一座古城遺址。考古學家認為這座城址與邊家莊墓葬是有機聯係在一起的,邊家莊墓地是磨兒原城址的墓葬。磨兒原城址就是襄公所遷汧城之具體地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