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酒泉民歌》序言(1 / 1)

柯楊

盼望了許多年的《酒泉民歌》一書,終於在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的大喜日子裏得以問世了。這是肅州廣大民間文化藝術工作者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者長期深入基層、搜集整理、認真篩選、辛勤勞動的豐碩成果,是酒泉一帶傳統民歌的集中展示,也為我國和我省民間藝術殿堂增添了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

曆史悠久的肅州是一塊古老而又青春煥發的熱土,在曆史長河中,勤勞、智慧的先民們,為我們留下了十分豐富的民間文化遺產。從遠古舊石器時代先民們在這裏刀耕火種、繁衍生息,到漢武帝設置河西四郡,開疆拓土;從驃騎大將軍霍去病屯兵戍邊、征戰沙場,到絲綢古道商旅東來西往、絡繹不絕;從曆代文人墨客聽泉飲酒賦詩,到民間藝人即興創作、吹拉彈唱,以及那些城鎮村落、街頭巷尾隨處可見、可聞的悲壯高歌,淒婉吟唱、悠揚民樂、曲藝小調等等,無不顯示這裏有著及其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唐代邊塞詩人岑參在其《酒泉太守席上醉後作》一詩中所寫的“琵琶長笛曲相和,羌兒胡雛齊唱歌”的句子,也證明這裏在曆史上早就是多民族文化藝術相互交融、競相放豔的地方。

然而,歲月的黃沙、曆史的煙塵,也曾無情的將孕育生長於斯的不少民間藝術珍品埋沒於大漠黃沙之下,給世人留下了深深的遺憾。像拯救敦煌文化遺產那樣,盡快搶救、發掘、繼承肅州大地上產生的、包括民歌在內的珍貴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成為擺在廣大文化工作者麵前的一項刻不容緩的重任和使命。為了不讓民歌這種古老的民間藝術被歲月的風塵所掩埋,而能使其繼續發揚光大,並為社會主義文藝向民族化、大眾化的正確方向發展提供必須的曆史經驗和活態的借鑒,從1984年至今的20多年裏,肅州區幾代文化人懷著對民間藝術的赤誠摯愛之心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走村串巷,不辭勞苦,廣泛開展民歌收集整理工作,足跡遍布全區十五個鄉鎮的二百多個自然村,經過艱苦細致、曠日持久的辛勤努力,終於選編成了這本高質量的民歌集,使人感動,也使人敬佩。

酒泉民歌植根於肅州這塊沃土上廣大人民群眾的社會生活,以鮮明的地方特色,為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手法,盡情的謳歌人民群眾中的優秀人物及其高尚品質,反映人民群眾的喜怒哀樂,讚揚真善美,鞭撻假惡醜,不僅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和多樣的藝術技巧,也對進一步研究肅州地方文化和絲綢之路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價值。其曲調古樸無華、詼諧風趣、簡爽而不失淳厚、幽默而不見粗俗,歌詞情真意切,表達生動,寓深邃的情感於含蓄的詞語之中,很好的運用了民歌中常用的賦比興手法,尤其在“比”的運用上頗具獨到之處,反複詠歎,令人回味無窮。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利在當代,功在千秋。我們應當感謝肅州區那些為了保護和弘揚民間文化,數十年如一日勤奮耕耘、默默奉獻的基層文化工作者,他們為保護民族和地方文化遺產,守護我們的精神家園做了一項非常有意義的工作。在此,我也衷心希望有更多的文化人和有識之士投入到這項事業中來,讓我們的精神家園變得更加鬱鬱蔥蔥,充滿詩意,讓民間藝術之樹更加枝繁葉茂,四季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