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世界第一艘航空母艦問世到現在已有80多年曆史。在此期間,航空母艦大約經曆了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從1913年至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發。在這個階段,航空母艦從無到有,基本上處於初期發展階段,隻是海軍兵力中的一支輔助力量。當時擁有航母的國家隻有日本、英國和美國。
第二階段:從1941年珍珠港事件後至60年代初。在這個階段,航空母艦由艦隊輔助兵力發展為主要突擊兵力,不但取代了戰列艦,而且發展成為海軍強國進行遠洋作戰的對陸攻擊的重要兵力。這一時期擁有艦母的國家主要是英國和美國,戰後日本不再擁有航母。
第三階段:從1961年航空母艦采用核動力推進為起點直到現在。在這個階段,航空母艦已經成為一些國家海軍兵力中的核心力量。
戰後一個時期,一些國家對航母冷落的根本原因,除了由於核潛艇出現外,主要是反艦導彈的使用。反艦導彈大量裝備部隊,使其成為以航空母艦為首的水麵艦艇的頭號殺手,人們由此對現代戰爭條件下航空母艦的生存能力的實戰價值產生了重重疑慮。當時,美國就有人擔心,用一個“大籃子”裝那麼多“雞蛋”太容易破碎,不如用若幹“小籃子”少裝些“雞蛋”,於是出現了“大小航母之爭”。前蘇聯赫魯曉夫則斷言,航空母艦純粹是一堆廢銅亂鐵,打起仗來就會成為一口“浮動棺材”。
隨著高新技術,尤其是電子技術、製導技術等高新技術在現代航空母中的應用,又使航母重振雄風;在迅速提高其生存能力的同時,也使其攻擊力和威懾力顯著增強。成為一把受世界各國海軍青睞,既有實戰能力又有威懾力的雙刃劍。
二戰後,航空母艦在一些局部戰爭中充分顯示了威力。
1950年朝鮮戰爭中,美以5─7艘,後增至11─12艘航空母艦為核心,配以200餘艘水麵艦艇第一次使用艦載噴氣式飛機和直升機對朝鮮內地和港口進行攻擊和封鎖。1964─1973年的越南戰爭中,美先後動用20餘艘航空母艦,對越南內陸腹地、港口基地、海上目標進行大規模轟擊和海上封鎖,僅 1965─1968年12月,美航母艦載機就出動20萬架次,在對越空襲和轟炸的總架次中,航母艦載機占50%以上。
然而,航母真正顯示出海戰核心的國家實力象征作用是在80年代以後的一係列局部戰爭中。
1982年4月2日─6月14日,英國以2艘航空母艦為核心組成了一支特混艦隊,航行19天奔赴距本土13萬千米之外的馬島海域參戰。英航母雖然屬反潛型,但由於對手實力較弱仍奪取了戰區的製空製海權,封鎖了海域,有效地支援了登陸作戰。1983年,美航母和兩棲攻擊艦一起對格林納達100千米寬的周邊海域進行了有效的封鎖,使守軍孤立無援,7天便占領全島。1986年3月23─26日,美以3艘航空母艦、30餘艘護航艦艇、250多架飛機、27萬餘人的兵力向利比亞海岸發起突襲。24小時之內摧毀利比亞2個地對空導彈陣地、擊沉擊傷2艘導彈艇,己方卻無一傷亡。4月15日淩晨,美又以2艘航空母艦、近200架艦載機、20餘艘艦艇和空軍的50多架飛機一起,在11分鍾內摧毀了利境內5個重要目標,炸毀飛機14架、機場2個、雷達站7個、炸死130餘人,美僅損失飛機一架。
1991年初,在海灣危機和為期42天的海灣戰爭中,美國先後出動包括9艘航母在內的200多艘戰艦和500餘架艦載飛機,不僅對伊科戰區周圍的數千平方海裏的海域實施嚴密的封鎖,而且還直接參加和支援了空襲的地麵戰鬥,艦載飛機起降數萬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