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詩酒話年華(1 / 2)

八月微涼,已有入秋之勢;臨川這個靠近西北的小縣城卻早已進入了秋天,高深的院落裏,石榴掛滿了樹枝,有些稍細的枝椏微微的向下彎著,努力的承受著果實的重量。

小園旁邊的書房,一位少年伏在書案上書寫著什麼,娟秀的小楷讓人覺得少年的心思仿佛像某位閨中深處的大家小姐一般細膩,寥寥幾行字也不過就是半盞茶的時間,輕吹了一下未幹透的墨跡,似乎又想起了什麼,提筆在落款處加上了幾個小字:兒,慶之。

隨手將細毫掛在筆架上,拿起文書看了一下,確認這次沒什麼錯誤,裝進了書案上的信封裏,塗上蠟泥,封上蠟印,將信封擱置一旁。

“吳叔!”

“少爺。”

侯在門外的管家應聲而入,微諾著身子聽候少年的吩咐。

“你讓小六把這封信給父親送去,記得讓他走的時候帶上幾個園內的石榴,父親愛吃。”

“少爺,明天就是中秋了,要不讓小六過了十五再走?小六的母親身體不好,這一來一回的最快也得半個月,您看…。”

管家從少年手裏接過書信,諾諾的看著少年。

“不了,讓他今兒就走,不要坐船,給他挑一匹好的腳力,多給些盤纏,這次的事情比較要緊,讓別人去我不放心。”

“好,我這就去辦!”

管家將書信揣進懷裏,向門外走去。

“等會兒!”

少年似乎又想起了什麼。

“少爺,您吩咐。”

“小六走後,去賬房支十兩銀子,再去吩咐劉媽做兩床棉被,明天給小六母親送去,告訴劉媽,要用今年的新棉。”

管家隨手關上書房的門,空蕩蕩的書房隻剩下了少年一人呆呆的望著筆案。

中秋佳節

曆來是中原最受重視的節日之一;自大未稱霸中原以來,便將中秋節標注在了黃曆之上,發放於民間以及大未所有臣國的百姓手中,雖然地域跨度較大,但是繁榮的大未依然將這個重要的節日分享給了邊遠地方的百姓。

臨川,這個西北之地並不出名的縣城,卻因為出了一位當朝首輔而名聲大作;這座臨滄水上遊的小城從建成之日起的寧靜也隨之消失了。

大學士楊林,出身並不微寒,在臨川這樣的小縣城裏也算得上名門望族,楊姓作為臨川城裏的幾個大姓,人丁也算得上興旺;但是楊林家這一支始終不能像其他族人那樣;兩代單傳,本以為入閣成相,天恩浩蕩,可天恩除了讓他官運亨通卻並沒有改變家族這種人丁不旺的現狀,到了楊慶之這裏,終於從兩代單傳變成了三代單傳,好在入朝多年,經曆了太多風雨,對於上天這樣的安排楊林似乎早已看開,所以在給孩子取名的時候才會感歎:“慶之,慶之。”那年,楊林已過三十,同朝為官的許多同齡人已子嗣滿堂。

臨川,楊府。

高高的大紅燈籠映著門口的匾額,楊姓在臨川雖然很多,但是臨川城內,楊府卻隻有一個。

楊府內張燈結彩,十幾個丫鬟穿梭在院子之間,手裏端著各式糕點和幾樣簡單的時令水果,紅色的燈扣映襯著屋裏的氣氛,顯得格外喜慶,換做平常人家,恐怕隻有一生之中的大喜日子才能辦的這麼紅火。

管家老吳,站在廳內指揮著丫鬟和家丁,吩咐他們幹活注意些,認真些;因為今天對於楊府來說不僅僅是一個喜慶的佳節,更是楊府的少主人楊慶之應父楊林吩咐宴請族人的特殊日子;老吳在府上侍候多年,見過的場麵也有多次,自然對於今天這樣的事情運作的得心應手,遊刃有餘,但是之所以老吳的心思縝密,考慮周全,才能讓他在當朝首輔的祖府之中管事多年;即便是楊慶之年幼剛還鄉之時,楊林也是非常放心的將幼子歸於家中,這更是在一方麵肯定了對老吳的信任和能力。

楊慶之此時獨立在小園之中,扶著一旁的石榴樹,望著滿月,似乎是在思考什麼事情,園外的嘈雜聲越來越濃了,可園內卻依然這麼清靜。

“少爺,一切都準備妥當了,叔公的馬車估摸著也快到門口了,您…”

“嗯,我知道了,我去門口候著,你去招呼其他族人吧。”

說罷,楊慶之穿過小園,走去正門。

叔公的馬車剛到門口,楊慶之已然在台階下候著,門口的家丁麻利的將馬凳放於車下,叔公在楊慶之的攙扶下緩緩的下了車。

叔公顫顫巍巍走上台階,艱難的跨過門檻,或許要不是楊慶之的攙扶,恐怕連楊府那個門檻都過不去,叔公真的很老,要不然,也不會成為叔公。

院內早已侯滿了人,沒有一人敢入座,在楊慶之的攙扶下,叔公坐在了大廳正前的主位上,然後擺了擺手,示意後生們可以入座了,楊慶之這是才坐到了叔公旁邊的陪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