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大學黨委書記

齊嶽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製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對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做出了戰略部署,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對所肩負的曆史使命的深刻把握、對國內外形勢的科學判斷、對文化建設的高度自覺,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指導我國文化改革發展的綱領性文件。

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十屆十四次全會通過的《關於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製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的實施意見》指出,要把加快文化改革發展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重大戰略任務,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建設,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大力實施文化精品工程,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大力推進現代文化傳播能力建設,深化文化體製機製改革,加強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提高文化改革發展科學化水平,努力推動我區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多年來,寧夏作為少數民族地區,依托獨特的曆史文化底蘊,積極培育發展少數民族文化產業,建設民族、民俗文化產業基地,致力打造全國伊斯蘭文化合作交流中心和回族風情文化產業核心區,已經初步形成特色鮮明、布局合理的長城文化、黃河文化、西夏文化、回族文化、絲路文化、考古文化、建築文化、岩窟文化等“百花齊放”的發展格局,有力地推動了少數民族文化產業發展。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指出“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是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的強大力量。”胡錦濤總書記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大會上的講話指出:“高等教育是優秀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和思想文化創新的重要源泉。要積極發揮文化育人作用,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首次賦予了高校文化傳承和思想創新的功能,明確了高校在推進文化改革、推動文化發展繁榮進程中的責任和使命。

高等學校既是國家和民族的知識、信息、智慧、人才的集中薈萃之地,也是保存、傳承、傳播和創造優秀與先進文化的重要場所,同時,由於高校是大批知識分子雲集之所在,所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精神、“窮年憂黎元,歎息腸內熱”的精神、“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精神就格外深厚一些、強大一些。簡言之,高校的使命和知識分子的責任感,決定了大學不僅承擔著傳播人類社會豐富的知識和信息的職能,而且還應該在為社會提供銳利而深刻的思想方麵,在發現社會所存在的問題並提出富有建設性意見方麵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勿庸諱言,在一個曆史時期之內,由於主客觀方麵的原因,我們的一些大學與社會存在著脫節的現象。我們的一些從事著教學和研究的同誌隻滿足於在人為構築的狹小天地裏“自說自話”、自我滿足,而對學校圍牆之外的事情不甚關心,探究的興趣也不太大。這就導致了這樣的情況:高校的圍牆之外早已經是花紅柳綠、蜂飛蝶舞、滿眼春色,而圍牆之內的被社會大眾們有所期待的學者們卻對“春色滿園關不住”的生活景象和時代激情相當隔膜,無動於衷。這樣的情形,顯然是與高等學校服務社會、服務國家與民族的各項建設事業的任務是不相吻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