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生活中,很多80後家長總是有許多理由挫傷孩子的求知欲與探索精神,讓他淪為一個“聽話的好孩子”。還有一些80後家長,不但不耐心地培養孩子的探索精神,還自以為是,粗暴地對待孩子,認為孩子什麼都不懂,成天隻知道胡亂瞎想,甚至讓孩子無條件地接受自己的觀點。這是許多80後家長在教育孩子時最容易犯的錯誤。
孩子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對身邊所有的東西感到好奇,就渴望去了解這些新鮮的事物。剛剛生下的嬰兒,就會用眼睛來回查看周圍的事物,用小手去抓身邊的東西,並且總喜歡品嚐任何他能夠得著的東西,就連大人走路的腳步聲也是孩子好奇的對象,雖然這隻是孩子用感覺來認識這個世界的簡單事物,但這也是孩子探索這個世界的開始。
正是因為孩子天生就有探索精神,所以孩子從小就充滿了學習東西的動力和激情。隨著孩子不斷長大,孩子就會努力擺脫各種束縛,比如,孩子想自己走路,想自己吃飯,想拿到他能看到的一切東西等等。孩子越來越喜歡探索,並會努力在生活中得到各種嚐試,往往還表現得不畏失敗,比方說,孩子看見爸爸媽媽吃辣椒,自己就想嚐試,但知道吃過後的結果,往往還想再次嚐試,直到孩子從心裏認識到這的確不好吃時,孩子才會放棄嚐試。這就是孩子探知未知事物的過程。其實,孩子在不斷的探索活動中,不僅僅得到了新知識,而且孩子的思維能力、創造力都得到了新的提高。同時,孩子也能在探索的過程中體會到樂趣。所以,父母一定要重視孩子的探索意識,而不能拒絕孩子探索未知世界。
下麵我們來看一個事例:
在一家幼兒園的教室裏,老師正在讓小朋友玩“找家”的遊戲:
黑板上畫著青青的草地、一條小河和河邊上的一棵大樹。在講台上,老師準備了一隻小兔子、一隻小鴨子和一隻小猴子(當然都隻是紙板做成的圖片)。老師準備好一切後,小朋友都爭先恐後地舉起了小手。老師讓一位小男孩上了講台。接下來的事就是值得我們討論的問題:那個看上去很聰明機智的小男孩此刻卻犯了一個很低級的“錯誤”——他把小兔放到了河裏,小鴨子卻放在草地上,而小猴子卻出現在半空中……其他小朋友頓時發出了哄堂大笑,當然更有一部分孩子高高地舉起了手,要來給這位“笨男孩”糾正錯誤。
這時,老師叫上一位小女孩來重新“找家”。隻見小女孩很快地就把小兔子放到了草地上,讓小鴨子“遊”進了河裏,而小猴子,則當然是在樹上了。
嘩嘩嘩——教室裏響起了一片熱烈的掌聲。
“大家說,應該給她一個什麼樣的獎勵?”老師很高興地問道。
“一顆紅五星!”孩子們異口同聲地回答。就在這時,剛才那位小男孩又高高舉起了小手,要求上講台來解釋他的答案。老師答應了他的請求。
“老師,我想給大家講個故事:一天下午,天氣特別炎熱,小兔子在草地上玩得滿身是汗,實在是受不住天氣的炎熱,就跑到小河邊,一看小鴨子在河裏遊來遊去很快活,小兔子想就沒想就跳了下去,可是它哪裏知道,不會遊泳到河裏就會下沉的。小鴨子會遊泳,但小鴨子哪能救得了小兔子呢?於是,小鴨子就跑到岸邊的草地上去找救兵。聽到小鴨子呼救的小猴子本來在樹上睡覺呢,被驚嚇得一下子就從樹上掉了下來,所以小猴子就在空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