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初夏,海原縣政協常委會組織部分政協委員調研,重點考察了海原大地震遺跡哨馬營震柳,西夏遺跡天都山石窟,菜園文化遺址和九彩坪拱北。調研的目的是為了充分了解本縣境內古文化遺跡的保護狀況,並就進一步開發和利用它們提出意見和建議。
這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活動。我有幸參加了這次調研,邊調研邊驚歎:貧瘠甲天下的窮鄉僻壤,竟然蘊藏著如此光輝燦爛的曆史文化。當這些遺跡作為個體出現時,宛如一顆顆散落的珍珠,並不怎麼耀眼;而用“曆史文化”這條紅線將它們串聯起來時,就顯得蔚為壯觀,震撼人心。深感有些內容即使寫進中國曆史教科書也毫不遜色。同時,也為自己作為海原人而不了解身邊的曆史而羞愧,因而當時就萌發了一個強烈的願望:收集資料,編寫一本係統介紹海原的菜園文化、西夏文化、地震文化、回族文化的文史資料,讓每一個海原人從中了解本縣悠久而豐富的曆史文化,從而增加自豪感,激發建設美好家園的雄心壯誌。
我提出這一構想後,立即得到了學校領導班子的積極響應,大家一致認為這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工作,表示願意為此付出艱辛的勞動。學校工作千頭萬緒,班子成員各自承擔著重要工作,上班期間少有閑暇,隻能利用業餘時間編書。我反複斟酌,起草好編寫書目,擬定了編寫體例和編寫要求,對編寫任務進行分工。之後,大家分頭行動,2008年下半年,初步完成了資料的收集和整理。學校放寒假後,編寫人員按要求開始動筆。濃濃的春節氛圍,並未淡化強烈的編書欲望。農曆正月初八,編寫人員就集中到學校,廢寢忘食,晝夜勞作,終於在開學前完成了本書的初稿。編寫期間,恰逢海原縣委、縣人民政府組織編寫的介紹海原文化的書籍《奇遺之鄉》和《花兒故鄉》正式出版,為本書的編寫提供了大量翔實的資料。海原縣政協組織編寫的《天都煙雲》《天都遺跡》,杜建錄主編的《說西夏》一書中,劉華關於西夏曆史的部分章節,也為本書的編寫提供了豐富的素材。麵對沉甸甸的初稿,我們既感到欣慰,又覺得有許多遺憾。海原的菜園文化、西夏文化、地震文化、回族文化四章內容,並非海原曆史文化的全部,有些非常有價值的內容,因受時空限製,無法吸收進去。後來,采納了特約編審劉華的意見,又增加了海原的絲路文化、紅色文化兩章內容,消除了編寫過程中的一些困惑和疑慮。近幾年,關於海原蒙元文化的研究方興來艾,成果頗豐。《蒙元文化與海原》一書應運而生,使編寫“海原的蒙元文化”一章有據可查,成為可能。縣政協副主席李萬和、宣傳部副部長田玉寶、縣誌辦主任田玉龍等同誌力主增加“海原的蒙元文化”一章內容,使本書中海原的幾大文化與縣委、縣政府的對外宣傳口徑相統一,也不至於出書後留下史料大塊空缺的遺憾。為此,聘請我縣研究蒙元文化在區內外頗有影響力的李進興同誌編寫“海原的蒙元文化”一章。海原一中的苟成明、張春也接受邀請加入到了編寫者的行列。這樣一來,書稿內容更加全麵、豐滿,我也頓感釋然。
增加內容後,編寫人員的具體分工如下:曹鵬編寫第一章“海原的菜園文化”;趙永恒、魏建國編寫第二章“海原的絲路文化”;段成茂、馬鵬程編寫第三章“海原的西夏文化”;李進興、張春編寫第四章“海原的蒙元文化”;張成龍、苟成明編寫第五章“海原的紅色文化”;張成龍編寫第六章“海原的地震文化”;金秀珍、張本孝編寫第七章“海原的回族文化”。張青為總統稿人,擬定編寫體例,各章節標題及附錄,起草每章的導讀、海原概述、等。兩部新縣誌的總纂劉華、田玉龍分別審閱全書,斧正遺漏和錯誤。田玉龍還編寫了第七章“海原的回族文化”中的第四節“海原回族的花兒藝術”,精選了十九首回族花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