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海原縣委書記
海原是寧夏南部山區的一個大縣,是“西海固”的主要成員,雖然貧窮落後,但文化底蘊卻十分深厚。
早在新石器時期,這裏就有人類繁衍生息。著名的“菜園遺存”向世人宣告:華夏遠古文明的火光曾照耀過海原的山山水水。
眾所周知,以六盤山為代表的隴山地區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身處隴中山地的海原得天獨厚,深受隴山文化的熏陶與養育。在其後的漫長歲月裏,中原農耕文明與草原遊牧文明共生共榮,交相輝映。
漢唐盛世,絲綢之路上絡繹不絕的商旅,伴隨著悠悠駝鈴之聲,走過了今天的南華山、西華山、月亮山。中西商貿流通也在這裏留下了光輝燦爛的絲路文化。自魏晉南北朝延續至宋明時期所開鑿的石窟,曆經千年風雨,依然坐落在天都山、元龍山、玉泉山……佛道二教香火不滅。流過海原東部的清水河蜿蜒如故,曾經的蕭關古道,鐵馬秋風,直入塞外;曆代文臣,吟詩抒懷,蒼涼往事,並不如煙。
宋夏金爭奪天都山,烽火連天。北宋築西安州城,雄偉宏大,名震一時;西夏王李元昊建天都山離宮,豪華壯麗,宴樂歌舞。蒙元以降,回族入居,伊斯蘭文化紮根斯土,異彩紛呈。回族花兒,唱響全國。中華民國時期的海原大地震,神州黯然,山河破碎,時至今日,地震文化遺址曆曆在目,不可磨滅。
吟誦著毛澤東的《清平樂·六盤山》,紅軍將士轉戰於海原大地,播下了紅色的革命火種。解放後,海原曆屆縣委、縣政府大力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並在文化建設方麵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海原的曆史文化源遠流長,豐富多彩。古往今來,多元文化的積澱,使海原與眾不同,出類拔萃。自然環境雖然惡劣,但海原人民從不悲觀,他們敢於拚搏,敢於創造,赤心不改,精神不倒。這就是一種地域文化,一種曆久彌新而自強不息的文化。
海原縣第一小學是一所百年老校。已醜新春,校領導組織人力,著於編寫這本文史資料,曆時兩年,六易其稿,《文化海原》凝結著編寫人員的辛勤汗水和艱苦勞動。後來,海原方誌辦的史誌工作者和海原一中的幾位同誌,也加入到了編寫者的行列,編輯力量加強了,編纂能力提高了。編寫人員在海原雄渾厚重的曆史長河中,搜集整理出海原的七大曆史文化,即:古老滄桑的菜園文化,悠遠深沉的絲路文化,神秘莫測的西夏文化,撲朔迷離的蒙元文化,烽火燃燒的紅色文化,震驚世界的地震文化和風情濃鬱的回族文化。這七大文化,貫穿了海原文化的古往今來。
結集出版《文化海原》,其作為文史資料,“存史、資政、團結、育人”的社會功能十分突出,是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熱愛家鄉教育的生動教材。全書以曆史文化為主線,融史料記載和知識探究為一體,圖文並茂,立意高遠;全麵地介紹了海原的曆史文化,既有知識性,又有趣味性,是讓世人認識海原,了解海原,投資建設海原的一張對外宣傳名片。
寧夏社會科學院馬平研究員評價該書“是一部很好的作品,詳盡地反映了海原縣的曆史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可讀性強”。每一位海原人,關心海原建設發展的人,閑暇時翻閱品味,會大有裨益的。相信這本書在開發和利用海原的旅遊資源、發展文化產業、促進經濟增長諸方麵,能發揮良好的作用。我們也堅信在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勤勞樸實的海原人民,一定會搶抓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的發展機遇,讓古老的海原煥發青春,充滿朝氣,順利完成“十二五”發展規劃,為“建設和諧富裕新海原”而譜寫出新的曆史篇章。
讀後浮想聯翩,欣喜之餘,聊表數語薦賀。
是為序。
2012年8月
海原概述
一、海原的現在
1.地理概況
海原縣屬中衛市管轄,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山區、六盤山北麓,地處北緯36°06′~37°04′,東經105°09′~106°10′。東連寧夏同心縣、原州區和甘肅環縣,南接寧夏西吉縣,西鄰甘肅省平川區、會寧縣,北臨寧夏中衛沙波頭區和中寧縣。境內東西長約108公裏,南北寬約90公裏,土地總麵積6427.2平方公裏,約占寧夏全區土地麵積的9.7%,是寧夏國土麵積第二大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