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不學禮,無以立:以禮修身,注重個人的道德修養(1)(1 / 3)

禮之由來,始自祭祀。至西周時,新興起一種德的觀念融入禮中,增加了禮的實際內容。後孔子又在禮的基礎上提出了“仁”的觀念,要求禮以仁為本,進一步對貴族君子之禮進行規範和要求。因此,自周公、孔子以來,禮一直是中國傳統社會道德教育的核心精神。

孔子提倡克己複禮,並從多方麵闡述禮的功用,其中,“不學禮,無以立”便是從個人品質以及道德修養方麵闡述了禮的功用。具體來說,身為人所必須的各種品德修養,無論是恪守誠信、踐行慎獨,還是安貧樂道、功成不居,都離不開禮之約束。

當然,孔子的這種觀點也不是無的放矢。社會是由人組成的,而人不能不講道德,沒有道德的社會必然紛亂不堪。而且《禮記·寇義》早就說過,“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即把人與低等動物區分開的一個重要的標準,是道德。

由此可見,與其說孔子的人生哲學注重動機,不如說他更注重養成道德的品行,即說他是一個道德學教育家更為準確。

1.學禮知禮,乃立身之根本

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篇》

譯文:

不學詩,就不懂得怎麼說話;不學禮,就無法在社會上立身。

國學鏈接:孔鯉其人

孔鯉,(前532—前482年),享年50歲,字伯魚,孔子的兒子。

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周景王十三年,即魯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孔子19歲,娶宋人亓官氏之女為妻。一年後,妻子為孔子生下一子。孔子時任管理倉庫的委吏,魯昭公十分賞識他,所以派人送來一條大鯉魚,以表賀意。孔子以國君親自賜物為莫大的榮幸,因此為子取名為鯉,字伯魚。後世孔氏子孫以此諱鯉魚而稱之為“紅魚”,祭祖時不用鯉魚而用鯽花魚。

孔鯉之子名孔伋,字子思。北宋徽宗年間,子思被追封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順元年(公元1330年),又追封子思為“述聖公”,以後就稱子思為“述聖”。現有孔門正統後代均為孔伋之後。

諸子之言:

“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這兩句孔子名言截取自《論語·季氏篇》:陳亢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嚐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遠其子也。”

陳亢是孔子的學生,有一天,他問孔子的兒子孔鯉:“你得到過你父親特別的指點嗎?”孔鯉說:“特別的指點沒有。隻不過有一天他一個人站在院子裏,我走過去,他問我學詩了沒有,我說沒有,他說不學詩,就不懂得怎麼說話。所以我就退下去學詩了。又有一天,他又一個人站在院子裏,我走過去,他又問我學禮了沒有,我說沒有,於是他說不學禮,就無法在社會上立身,所以我便下去學禮了。私下裏我隻聽過父親這兩項教訓。”陳亢聽了孔鯉的話很高興:“我隻問了一個問題,卻得到了三個答案,要學詩,要學禮,而且還知道了老師是個真君子,即使對自己的兒子也沒有偏私厚待。”

從這段陳亢與孔鯉的對話中,我們可以得出有關“禮”的兩個不同層麵的解釋。第一層,孔子教導自己的兒子“不學禮,無以立”,直接點明了“禮”對一個人立身處世的重要性。第二層,孔子座下弟子三千,據史記載卻隻有孔鯉一個兒子。按常理來說,孔子私下裏應該對孔鯉給予許多特別的教導,但事實上卻並非如此。孔子深諳君子應以“禮”行事,對弟子和兒子是一視同仁,絕無厚此薄彼的做法,這也從一個側麵體現了孔子重視“禮”,遵從“禮”的高尚品德。

延伸思辨:學禮知禮是立身處世的根本

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古往今來,有關“禮”的記錄和要求可謂數不勝數。左丘明說:“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荀子》曰:“不學禮無以立,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禮記》上說:“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

眾所周知,孔子是中國曆史上第一位將“禮”擺在一個極其重要地位的思想家。他認為:“不知禮,無以立也。”也就是說,人不知道禮,就無以立足。比如說,父子情深,兄弟和睦,夫妻和順,這是知禮之後對於家庭的好處;大臣守法,小臣清廉,官職有次序,君臣相互尊重,這是知禮之後對於國家的好處。也就是說,孔子此處所說的“立足”,不僅是立自己,也要立家庭,更要立於整個國家。由此可見,“學禮知禮”是一個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即立身處世的根本。

精彩典故:

曾子避席

《孝經》中有一個經典的故事——“曾子避席”。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問他:“以前的聖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天下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你知道這些德行和理論是什麼嗎?”曾子聽了,知道老師孔子是要指點他最深刻的道理,於是立刻從坐著的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麵,恭恭敬敬地回道:“弟子還不夠聰明,哪裏能知道這些,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