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導讀(1 / 1)

威廉·莎士比亞(l564 -1616)是文藝複興時期英國偉大的戲劇家和詩人。他出生於英國中部艾汶河畔的斯特拉福鎮,自幼愛好戲劇,二十多歲時來到倫敦,當過劇院勤雜工、雇傭演員、提詞人兼編劇和劇院股東。他一生共創作了37部戲劇、兩首敘事長詩和154首十四行詩。主要作品有曆史劇《亨利四世》、喜劇《威尼斯商人》、悲劇《哈姆萊特》《奧賽羅》《李爾王》和《麥克白》等。他的戲劇創作達到了歐洲人文主義文學的頂峰,是人類文化寶庫中光彩奪目的瑰寶。

悲劇《哈姆萊特》寫於1601年,描寫丹麥王子哈姆萊特為父複仇的故事。這個故事取材於12世紀的一部丹麥史,1570年法國作家把它改編為劇本,以後多次在舞台上演出。莎士比亞將這個中世紀的封建複仇故事,改寫成一部深刻反映時代麵貌、具有強烈反封建意識的悲劇。

莎士比亞在這部劇作中,比較完整地闡發了他的人文主義思想,特別是通過哈姆萊特這一藝術典型,生動鮮明地體現了他那偉大的人文主張。

前國王哈姆萊特的鬼魂告訴王子哈姆萊特,是他的弟弟、現任國王、王子的叔父兼繼父克勞狄斯謀殺了自己。王子裝瘋,國王招來王子兩個小時候的玩伴,命他們務必查明王子發瘋的真實原因。王子則招來一個戲班子,讓他們演一出公爵弑兄娶嫂的謀殺劇,以試探國王。國王惱羞成怒,戲還沒演完就憤然離去。在國王懺悔祈禱時,王子沒有動手報仇;後來在母後房中誤殺了躲在簾幕後偷聽的廷臣波洛涅斯。國王將王子送往英國,在給英王的絕密國書中,要求後者一見王子就砍了他的腦袋。但哈姆萊特意外逃過此劫,回到國內,遇到情人——波洛涅斯的女兒奧菲麗婭的葬禮。國王借刀殺人,安排急於為父親和妹妹報仇的雷歐提斯與哈姆萊特比劍。國王與雷歐提斯合謀,讓雷使用開刃劍,並在劍刃上塗上劇毒。毒劍先後置雷歐提斯、國王和哈姆萊特於死地。王後也飲國王給哈姆萊特準備的毒鴆而暴斃。

中世紀以來,“神是整個世界的主宰”這一理念長期禁錮著人們的思想,而莎士比亞筆下的哈姆萊特,則熱情地讚美人的力量和人性的美。《哈姆萊特》情節豐富生動,結構布局巧妙精致,人物個性鮮明突出,語言技巧高度嫻熟。可以說,《哈姆萊特》的藝術創作達到了十分完美的境地。劇中的人物內心獨白,是塑造人物性格的一個重要藝術手段,表現出莎士比亞深刻的思想和厚重的文學功力。

哈姆萊特最終未能完成“重整乾坤”的責任而抱恨死去,一代人文主義英雄黯然退場了。然而,這是一個悲壯的悲劇,而不是一個悲哀的悲劇,這是“曆史的必然要求和這個要求的實際上不可能實現之間”的悲劇,在這場悲劇中,道德上的勝利始終是屬於高尚的主人公們的,這是令我們永遠感動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