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We see two main challenges for the coming years,and the coming decades,I could say.One we have already discussed at length,managing a growing number of tourists,the other one is Climate Change.It is already affecting natural sites (glaciers are melting,coral reefs are dying,invasive alien species are becoming more aggressive and so on) but also many cultural sites,as,per example,Venice,that I know very well since I am Italian.The WHC held the first conference and came out with the first publications about Climate Change and WH in 2006.
我得說,未來幾年和幾十年裏我們要麵對兩個主要的挑戰。一個是我們已討論很長時間的,如何管理激增的遊客,另一個是氣候變化。氣候變化已經影響到了自然遺產地(冰川在溶化,珊瑚礁在死亡,入侵的外來物種變得越來越具有攻擊性......),也包括很多文化遺產地,比如威尼斯,因為我是意大利人,所以我非常熟悉這一情況。2006年世界遺產委員會首次召開了氣候變化方麵的會議,並出版首部有關氣候變化與世界遺產的出版物。
第二節作者、譯者簡介
作者:
彼得·霍華德(Peter Howard),文化地理學家,發表過大量關於文化遺產研究的著作,是《國際文化遺產研究》雜誌的創刊人。現為英國伯利茅斯大學教授。著作有Management,Interpretation,Identity(2003)等。
弗德瑞克·達瑞根(D.Frederique),美國育利康基金會(Unicorn Foundation,INC)創始人,四川大學-育利康文化遺產研究所所長,致力於藏川地區的碉樓研究和保護,出版有"喜馬拉雅山係的神秘碉樓"係列論著多部。
曹順慶,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副會長。專業方向為比較文學、文藝學、文化與文論。代表作有《中西比較詩學》、《比較文學史》等。
馮廣宏,四川省文史研究館館員,曾任四川省水利研究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主編《四川水利》期刊。編著有《都江堰創建史》、《成都府南兩河史話》、《岷江誌》、《沱江誌》等。
馮憲光,四川大學文學與聞學院博士生導師,四川省文藝理論研究學會會長、四川大學漢語言文學研究所所長、"華夏英才基金"獲得者。專業方向為文藝學、馬列文論。主要著作有《文學價值的追求》、《馬克思美學的現代闡釋》、《在革命與藝術之間--二十世紀國外馬克思主義政治學文藝理論研究》等。
傅其林,文學博士,複旦大學博士後,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副教授,全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會員。專業方向為文藝理論、西方馬克思主義美學、文化批評。代表作有《阿格妮絲·赫勒審美現代性思想研究》、《審美意識形態的人類學闡釋》等,發表論文三十餘篇。
高丙中,北京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專業方向為民族誌方法、文化研究、公民社會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代表作有《民俗文化與民俗生活》、《中國社會發展與文化研究的探索》、《民俗誌》、《居住在文化空間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