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專論 (1)(1 / 3)

第一節 當代中國的遺產問題

當代中國的遺產問題本文是在2010年以來幾次同題演講的基礎上修改完成,劉壯、羅安平等協助整理,特致謝意。

--從"革命"到"守成"的世紀轉變

四川大學徐新建

摘要:本文從"革命"和"守成"的曆史演變考察當代中國的遺產問題,分別闡述"遺產的湧現"、"'革命'的曆程"、"'守成'的複歸"、"曆史的邏輯"等相關方麵,著重分析了近代中國自"辛亥革命"到"文化大革命"和"申遺熱"體現的世紀轉變及其社會影響和文化原因。

關鍵詞:遺產當代中國革命守成

引言

本文所謂"遺產問題"是指中國自21世紀進入新一輪的經濟發展時期以來,以"遺產"之名湧現的社會現象及其引發的諸多論爭。其中既包括政府各級部門對各類遺產項目的申報、編目和開發利用,以及社會民眾對遺產事務的主動和被動參與;亦涵蓋學界有關遺產保護、遺產管理及遺產政治等的熱烈討論。聯係此前的曆史背景及宏觀的社會結構來看,中國的"遺產問題"體現出一種價值取向上的內在調整,即從"革命"到"守成"的世紀轉變。因此,本文所指的當代中國,既講的是一個國家的當下處境,亦有百年周期的時代意涵。也就是說,"當代"的意思同時指涉一個轉折點和一個過程;"革命"和"守成"則都包含了政治與文化兩義。

一、"遺產"的湧現

進入了廣播、報刊和網絡、手機等新老媒體交織並用的時代,中國公眾已能很容易地通過多種方式了解和感知現實生活中遺產事像如潮水般的湧現。以四川為例,在一輪高過一輪的開發需求驅動下,本地的官方媒體立場鮮明地介入了對遺產事像的打造和宣傳。如《四川日報》2007年9月的一篇報道說:

四川是中國"世界遺產"最多的省份,還有列入聯合國"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的自然保護區4處,世界級地質公園1處;擁有國家AAAA級風景區34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個,國家級地質公園12個、中國曆史文化名城7座、中國優秀旅遊城市18座......眾多的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風景名勝如此密集彙聚,在國內也為罕見。

2006年,經國務院批準的首個中國"文化遺產日"係列活動,於6月中旬在四川的省會成都拉開序幕。活動的主題是"保護文化遺產,守護精神家園"。有市民在自己的博客裏做了描述:

今天是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是第一個"中國文化遺產日"。以後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被定為法定的"中國文化遺產日"。CCTV10為了慶祝這個節日,特別製作了4小時的節目,我剛看完,很是振奮!很是過癮!下午15∶10,CCTV10還會重播,建議大家看看,有孩子的帶孩子看......節目以四川成都的金沙考古現場為主線,穿插介紹了八達嶺長城、貴州的地坪風雨橋、昆曲、古琴、新疆的十二木卡姆、蒙古族的長調等。

該市民總結自己的感想後強調的話是:"願我們更多地認識中國這些寶貴的自然遺產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並培養我們對這些遺產的熱愛、崇敬的情感和堅定的保護意識。"

此節日由中國政府的最高機構製定,自2006年起每年舉辦。而被選中的節日符號是在成都金沙出土的文物--"太陽神鳥"。金沙文物的年代距今約為3000年。如此一前一後的文化貫穿,便將在以往動蕩歲月中曾被無數次中斷、乃至摧毀的社會記憶再度連接在一起。

之後,2008年7月12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0屆世界遺產大會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召開。大會一致決定"將中國四川大熊貓棲息地作為世界自然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新華社就此發了圖文專題,稱"四川大熊貓棲息地申報成功後,中國已有32處文化遺址和自然景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數量居世界第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