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中國回族茶文化(1)(1 / 3)

一、中國回族茶

中國回族的先民在唐宋元明清時代大都居於我國西北地區,從事遊牧業,並以牛羊肉、乳酪為主食。故其對茶之消食除膩作用特別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愛好飲茶,並以茶代酒。因而長期以來,回族的各種茶俗甚盛。民間有待客敬茶、三餐泡茶、饋贈送茶、聘禮包茶、齋日散茶、節日宴茶和喜慶品茶等諸多茶俗,且長盛不衰。

回族雖然不種茶,但是愛喝茶。根據茶的甘澀、甘甜、寧靜和回味,回族人品茶,認為茶有三道。一道是苦澀,任重而道遠;二道是真諦,平淡而久遠;三道是幸福,甜美而芳醇。回族由於信仰伊斯蘭教,禁止飲酒,所以很多回族人就“與茶為伴歡娛黃昏,與茶為伴撫慰良宵,與茶為伴迎接晨曦”。在家中、在茶館、好友相聚,舒了從容,定了安靜,樂了清閑,在畫著寫意山水的青花瓷的回族蓋碗茶裏,衝出那麼一泡茶,溢滿了鼻息的香氣,於是從舌尖到喉嚨,從胃裏到心上,回蕩起那生活中美好的記憶。

回族茶,最具代表性的是蓋碗茶。“金茶、銀茶、甘露茶,比不上老回回家的蓋碗茶”。蓋碗茶是回族茶文化的一大特色。

回族喝蓋碗茶的花樣甚多,選擇用茶隨季節不同而變化。夏季以花茶為主,冬季以青茶為主。開水衝泡,茶味濃釅甘甜,飲用時將蓋與碗輕輕錯位,清香四溢,回味無窮。現代回商更懂品茶,對喝蓋碗茶選用茶十分講究,他們認為;茶有溫有火,有厚有薄;人有壯有弱,有陰有陽;節氣有冷有熱,有寒有暖;加之地域、居室、晨昏均有變化,如果有條件,春夏秋冬不妨喝不同的茶。春季正是萬物生長的季節,要舒肝,宜喝芳香的茶,以升陽氣,可喝茉莉花茶。夏季暑氣上升,要去火,夏天宜喝老白茶。秋季分前秋後秋,前秋喝鐵觀音,後秋喝大紅袍。冬季萬木蕭肅,要暖胃行氣,可以喝普洱,喝百年以上的老茶。日常保健飲用“八寶蓋碗茶”.配料有:白糖、紅糖、紅棗、核桃仁、桂圓肉、芝麻、葡萄幹、枸杞等。

回族喝蓋碗茶有一定的講究,喝時不能拿掉上麵的蓋子,也不能用嘴吹漂在上麵的茶葉,而蓋子刮幾下,一刮甜,二刮香,三刮荼鹵變清湯。如果客人當著主人麵揭開茶碗蓋。掏出茶中的紅棗放入口中時,主人就明白了這是客人已經喝好了茶,不需要再添開水,並要告辭的意思。

二、中國回族茶特性

回族茶的一大特色是蓋碗茶,即俗稱的“三件套”由茶碗、茶蓋、茶托組成。有的茶蓋上繪有藍色的花紋或紅色的小花朵,有的還繪有綠色或黑色的阿拉伯文“清真“字樣,精巧美觀,方便耐用。用蓋碗茶喝茶,既防塵又保溫,又能邊喝邊“刮“(茶湯、茶葉),回族人不但自己天天喝,還用蓋碗茶招待客人,以示歡迎的最高禮遇。“客人遠至,蓋碗先上“。回族家中來客,都以蓋碗茶招待。

魯迅先生曾經說,“泡好茶,是要蓋碗的。”蓋碗,這個最常見的喝茶用具竟然蘊含著豐富的內涵呢。從外形來看蓋碗包括蓋、碗、托三部分,象征天、地、人,是中國文化天人合一的精髓展示。茶是天涵之、地載之、人育之靈物,將茶撥入蓋碗喻意三才合一共同化育出茶的精華。這簡簡單單的蓋碗,是體現茶藝最直接的形式。

回族的茶諺說:“吃油香要掰呢,喝蓋碗子要刮呢!“回族人吃油香要用手掰開,一小塊一小塊地吃,切忌囫圇吞咬,不然為不懂禮貌。而喝茶時要用碗蓋一下一下地“刮“動,使茶葉和佐料加速溶解,使湯汁盡快變溫,喝時不燙嘴。回族茶諺又說:“一刮甜,二刮香,三刮茶露變清湯。’即是說,“刮“第一遍時隻能喝到最先溶化的糖甜味,“刮“第二遍時,茶葉與佐料經過泡製,香味則完全散發,其時味道最佳。而“刮“第三遍時隻剩下茶葉淡淡的湯色,隻能起解渴作用。

回族飲的八寶營養保健蓋碗茶非常富有營養。蓋碗茶亦茶亦藥。因其不但放置茶葉,還要放入糖、紅棗、核桃仁、枸杞、元肉等多種營養果品,營養價值較高,故常飲蓋碗茶對健脾生津、強身健體大有裨益。“回回老人壽數長,早起禮拜喝茶湯“。回族老人長壽的較多,僅寧夏地區的百歲回族老人就達50人之多。這同他們戒煙酒,嗜飲茶,講衛生有較大關係。

住在寧夏南部和甘肅東部六盤山一帶的回族,除了“蓋碗茶”、“八寶蓋碗茶”飲俗以外,還有喝罐罐茶的習俗。在當地,每戶農家的堂屋地上,都挖有一隻火塘(坑),上置一把水壺,或燒森柴,或點炭火,這是熬罐罐茶必備器皿。清晨起來,主人第一件事,就是熬罐罐茶。喝罐罐茶,以喝清茶為主,少數也有用油炒或在茶中加花椒、核桃仁、食鹽之類的。由於罐罐茶的濃度高,喝起來有勁,會感到又苦又澀,好在傾入茶杯中的茶湯每次用量不多,不可能大口大口的喝下去,但對當地少數民族而言,因世代相傳,也早已習以為常了。喝罐罐茶還是當地迎賓接客不可缺少的禮俗,倘若親朋進門,他們就會一同圍坐在火塘邊,一邊熬煮罐罐茶,一邊烘烤馬鈴薯、麥餅之類,如此邊喝釅茶、邊嚼香食,民趣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