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歲時篇(1)(1 / 3)

辭歲迎年燃爆竹

每到除夕之夜,不論城鄉總聞爆竹聲聲,忽遠忽近。爆竹渲染了節日氣氛,也給每個家庭帶來了歡樂與希望。年夜飯前人們習慣於放一通爆竹,俗稱“閉門炮仗”,然後關上大門,一家人喜氣洋洋地圍坐在一起,飲酒談笑,辭歲迎年。到了歲更的子時,更是鞭炮大作,滿天震響,人們以猛烈的爆裂聲代替自己對春天和對新年與幸福的呼喚。新年首次開門往往又是一通爆竹,叫做“開門炮仗”,放三枚叫“連中三元”,放四枚叫“福、祿、壽、喜”,放六枚叫“六六大順”,放一串百枚小鞭炮叫做“百子爆”,讓炸碎的鞭炮紙屑覆蓋自家的門前,則稱作“滿地金錢”。爆竹在近代風俗中早已被視作納吉迎祥的新歲節物,甚至被廣而用之,在店鋪開張、喬遷新居、壽誕慶賀、迎娶新人時,也常見燃放。

其實,爆竹在古代是禳鬼的鎮物,燃爆竹主要是為了驅鬼禦凶,免禍除患。最初的爆竹是截取一段竹筒,投入火中,使筒內氣體膨脹而自爆,或握持過火的竹節在石階上猛擊而引爆,而以紙包裏硫磺的“炮仗”到宋代才出現。爆竹的曆史已有二千年了。漢代東方朔的《神異經》曾言及爆竹的製法與功用:

西方深山中,有人長尺餘,人則病寒熱,名曰山操。人以竹箸火中,燁?有聲,而山澡驚憚。

山操是傳播疾疫的鬼祟之屬,以爆竹驅之,體現為辟疫逐癘的功能追求。這種免禍心理在南朝時已同元日的風俗相聯係,成為新年的事象。據梁代宗懍的《荊楚歲時記》載:

正月一曰,是三元之曰也。春秋謂之端月。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

從此,放爆竹便帶上了迎年的意義。在唐宋時期,放爆竹已成流布各地的國俗。宋人範成大《爆竹行》一詩中記述了燃放爆竹的方法與信仰:

歲朝爆竹傳自昔,吳儂政用前五曰。

食殘豆粥掃罷塵,截筒五尺煨以薪。

節間汗流火力透,健仆取持仍疾走。

兒童卻立避其鋒,當階擊地雷霆吼。

一聲兩聲百鬼驚,三聲四聲鬼巢傾。

十聲八聲神道寧,八方上下皆和平。

卻拾焦頭疊床底,猶有餘威可驅癘。

屏除藥裏添酒杯,晝日嬉遊夜濃睡。

由此詩可知,用作爆竹的竹筒長度為五尺,在火中燒得“流汗”時,取出,擊階而使爆裂發聲,俗信其響能逐退百鬼,其爆裂後的焦頭竹片墊在床下仍可驅除疾癘。

所謂“百鬼”、“山操”,其實是疾疫、瘟氣、陰氣的代稱,而爆竹之聲本是對春曰雷霆的模擬,而春雷是春陽震發之象,也是陽長陰消之征,故俗信春雷能掃滅陰氣、震發萬物。爆竹的燃放也有類似的功效。正如《武進陽湖合誌》所載:“除夕爆竹,所以震發春陽,消除邪癘。”爆竹儼然春雷,成了春陽震發的信號。至於元日也燃放鞭炮,三國吳人裴玄《新語》釋曰:“是日也,土氣上升,草木萌動,羊吃百草,雞啄五穀,故殺之助生氣。”上述的除癘與助生是並存的兩種價值取向,爆竹既用以退鬼驅癘,又用於迎春納祥,民間吉祥圖案中的“竹報平安”,正是後一種價值取向的表達。

從除夕到元日,過去家家都放爆竹,前者是辭歲,後者是迎年;或者說前者為除癘,後者為助生。癘氣就是“百鬼”,也就是陰氣。為何要在除夕夜對之逐除呢?這同古人對時空的理解和對一年歲時的劃定有著內在的聯係。春節從前叫“元旦”、“元曰”、“三朝”(年之朝、月之朝、日之朝),而正月為“孟春”,即春節這天既是一歲之始,也是春季之首。從這一天起,陽氣漸長,大地回春。而除夕呢,作為一歲之尾,也是“季冬”之末,被視作陽氣最衰、陰氣最盛的日子,是夕天無月色,更使人聯想到陰氣森森。古人視鬼為“陰氣賊害”,因此,除夕風俗中的辟鬼驅祟之舉,即為鎮除陰氣。除夕燃放爆竹,實際上是人們對無形時令所做出的有形象征,也是對無聲的年歲交接所做出的有聲誇飾。爆竹以驚天動地的爆響掃除冬陰,震發春陽,讓人們在辭歲迎年的喜慶中滿懷對春天的渴望,對美好未來的向往。

新春元日貼雞符

我國自古有元日在門上貼畫雞符的新年風俗。梁代宗懍《荊楚歲時記》載:“正月一日貼畫雞戶上,懸葦索於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後漢董勳曰:“正旦畫雞於門,七曰貼人於帳。”明代顧起元《客座贅語》言及南京風俗時說:“歲除歲旦,秣陵人家門上插柏枝、芝麻稭、冬青葉,大門換新桃符,貴家房門左右,貼畫雄雞。”直到現在,我國西北陝西省的一些鄉村仍保持春節在門上貼掛雞符的風俗,但雞圖上多加“功名”、“富貴類的吉語,由驅鬼的滯重主題而演化為迎祥納吉的喜慶追求。”

為什麼會形成元日貼雞符的風俗呢?雞的文化象征與神秘信仰又緣何而出?

雞能辟鬼之說在民間多見講傳與應用,如夜行提雞以退鬼魅,雞鳴則遊魂逃遁,塑雞之像能禦水怪等。雞退魑魅的信仰甚至同堯的傳說聯係在一起。晉人王嘉《拾遺記》卷一雲:

堯在位七十年,有祗支之國,獻重明之鳥,一名重精,雙睛在目,狀如雞,雞似鳳,時解羽毛,肉翮而飛,能搏逐猛獸虎狼,使妖災群惡不能為害。貽以瓊膏,或一歲數來,或數歲不至,國人莫不灑掃門戶,以望重明之集。其未至之時,國人或刻木,或鑄金,為此鳥之狀。今人每歲元日,或刻木鑄金,或圖畫為雞於牖上,蓋重精之遺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