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小說大觀園——中國小說史略(2)(1 / 3)

北宋統治者鑒於唐代藩鎮的割據跋扈,加強了中央集權製度,又采取了輕徭薄賦的措施,國內局勢比較安定,農業、工商業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形成了繁華的大都市,市民階層擴大了。宋代統治者汲取了五代政權不斷易手的曆史教訓,加強中央集權,削弱藩鎮武將的勢力,而優待文臣學士,一再擴大科舉取士的名額,造成一個“右文稽古”的環境,提倡優遊文史、整理典籍的風氣。這時期,傳奇創作趨於衰微,話本卻在唐代基礎上有了很大的發展。話本是民間說話藝人的底本,亦即當時的白話小說。話本這種民間藝術在唐代已經產生。到了宋代,在汴京、杭州等大都市裏,為了滿足廣大市民的娛樂要求,出現了不少說話場所“瓦子”,促進了說話藝術的發展。

宋初,天下統一,國內太平,統治者為收養名人,以圖減其對於政治上之反動,因招海內名士編撰修書。宋太宗即位之後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就命大臣集體編纂幾部大書《文苑英華》《太平禦覽》和《太平廣記》,其中《太平廣記》是一部帶有總集性質的小說集。它收羅了許多誌怪、傳奇及各種異聞雜說,為宋以前的文言小說作了一次總結性的清理。這對宋代小說的發展有很大影響,不但文人模仿晉唐小說,紛紛寫出誌怪、傳奇本的作品,而且民間說話人也從中取材,“幼習《太平廣記》”(羅燁《醉翁談錄·小說開辟》)。《太平禦覽》雖然重在史部和子部的典實,但也收錄了不少六朝小說,這對小說的創作也有一定影響,元代也是這樣。宋元話本可以視為一個整體部分。傳留下來的長篇有《新編五代史平話》《三國誌平話》《大宋宣和遺事》《大唐三藏法師取經記》等。這些話本,分別和後來的《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等長篇小說的創作有很密切的關係。短篇有《碾玉觀音》《錯斬崔寧》《誌誠張主管》等。這些短篇小說,多以城市中的小商人、手工業者和下層婦女為正麵描寫對象,更廣泛地反映了現實社會生活,刻畫人物也有新的發展,標誌著我國文學史上白話小說的進一步成熟。

五、明代小說

公元14世紀中葉至17世紀中葉,繼宋元話本與傳奇之後,發展和興盛起來的有通俗與文言小說藝術。明代通俗小說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既有長篇巨帙,又有短小精悍之作。據明、清兩代著錄及近人搜集,長篇小說有目可考者,不下百種,流傳至今的有五六十部之多;短篇小說則數以百計,形成了中國小說創作的一個高潮。

明代小說按照其內容的不同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神魔小說、世情小說和講史小說。

(1)神魔小說,可作代表者,有三部:《西遊記》《封神演義》和《三保太監西洋記》。

《封神演義》以商周易代為曆史背景,寫商紂王無道,周武王在薑子牙的輔佐下順應天意民心而討伐之,天上的神仙也分成兩派,支持武王的為闡教,支持紂王的為截教。最後紂王自焚,薑子牙對雙方戰死的重要人物一一封神。按商周之際的曆史,悠渺難考,《封神演義》所寫尤多荒誕無稽之談,所以它不可理解為一般的曆史演義,隻能視為一種發揚想象的神怪書。當然,小說中也運用了一定的曆史觀念、政治觀念作為支撐全書的思想框架,這種觀念是封建時代中最基本和一般化的。其要點是擁戴明君的“仁政”,反對昏君的殘暴統治;既歌頌忠君的精神(哪怕所“忠”的是暴君),也歌頌在“天數”前提下的反暴君鬥爭。後者看起來是矛盾的,但在封建道德傳統中卻是可以同時存在的。所以到最後敵對的雙方人物都可以成神。不過,應該說反暴君是全書的核心。小說中對紂王的剛愎自用和殘酷昏庸的描寫,與當時社會中人們對現實政治的普遍不滿,在潛在的心理上恐怕也是有一定關聯的。

這部小說較能吸引人的地方,是寫神怪大戰時,表現出奇特的想象。他們或具千裏眼,或具順風耳,或能肉翅飛行,或能隨意土遁,或有七十二變,又各有各的法寶相助,顯得光怪陸離,幻奇無比,從中可以感受到明代文化的浪漫色彩和活躍氣氛。隻是作者的才華頗為有限,在民間傳說基礎上的加工不夠精細,所寫的神怪性格單一,不像《西遊記》中的神魔具有比較豐富的人性,故事情節也過多雷同,所以文學價值不高。其中寫得最好的是哪吒的故事。哪吒即佛教中的護法神“那吒”,後演變為道教的神,在《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已有他的神奇事跡。《封神演義》在此基礎上擴展,寫他大鬧龍宮、剔骨還父,後以蓮花為化身。這一神話人物頗近於孫悟空,反映著民眾心理中的反抗意識,而作為一個兒童的形象,又別具可愛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