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溯源
我國的教育有著悠久的曆史。《漢書·儒林傳》記述:“聞三代之道,鄉裏有教,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可見遠在幾千年前的夏、商代,我國就有了學校教育。
西周的學校教育分國學和鄉學兩種。設在王都的諸侯國都城的學校叫國學,大貴族子弟才能入讀;各地方還設有鄉學,是一般貴族子弟上學的地方。學校的教學內容是傳授宗教祭祀知識和作戰的技能經驗。
從秦統一全國後,主要有中央官學和地方官學兩種。這種官學製在西漢逐漸完善。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孔子學說、儒家經典遂成為學校教育的主要內容,漢武帝還在中央設立最高學府——太學,“學而優則仕”。
隋唐時期,統治者為了加強對文人的控製,設立了專門管理官學的機構“國子監”。還設立了各種專業學校,如:書學、算學、律學、醫學等。但隨著。開科取士的科舉製度的興起,學校就逐漸成為科舉的附庸。
明代的教育更加完備。中央學校分為國子監和宗學(皇家學校)兩種。
各級地方都辦有普通和專科學校,教學的內容除“四書”“五經”外,還有當朝的法律、法令。
古代除政府辦的官學外,還有民間私人辦的私學。私學興起於春秋,孔子曾親自辦私學。它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局麵,但私學教育多呆板,死背教條,常施體罰。學生讀書為了應科舉,求功名。
古人的教子之道
中國的傳統文化,曆來是重視治家之道的,故不乏精彩的《家規》、《家訓》和兒童教育理論。用當代的科學標準衡量,其中亦蘊含著豐富的哲理及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等諸種內容,值得我們借鑒。
1.當胎兒尚在孕育之中,即將做父母者的座右銘。中國曆來是反對嬌縱子女的。明代呂近溪的《小兒語》說:“兒小任情嬌慣,大來負了親心,費盡千辛萬苦,分明養個仇人。”此語可做即將做父母者的座右銘。因為,“可憐天下父母心”,哪個父母不疼惜自己的子女。問題在於,如何疼法?故嬰兒尚未出世,年輕的父母便應深思:我將如何擔負起培育這棵獨苗的重任?將使之成為何種人物?以免孩子出世後,雖名為父母,卻不知為父母的責任。
2.父母是子女人生的第一位老師,所以要“以身率先”。清初教育家陸世儀在《小學類》中說:童蒙教育,“不但是出就外傅謂之教,凡家庭之教最急。”這一“急”字,正道出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因為,模仿是兒童學習的主要方式。兒童最早接觸的人便是家長。因而,父母是兒童人生的第一位老師,他們的言行舉止,是兒童人生的第一課。兒童模仿父母們的言行舉止,或受到獎勵,或受到懲罰,這就影響兒童道德觀念的形成。而且,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兒童的影響和兒童對父母的模仿,皆是在潛移默化中完成的。
“以身率先”乃是家庭教育的一個關鍵。陸世儀舉例說:“每見人家子弟,父兄未嚐著意督率,而規模動定,性情好尚,輒酷肖其父。”何故能如此?一言以蔽之:“皆身教為之也”。“身教”,乃兒童具體的教科書,是最生動實際的教育,較書本教育,更為直接,效果更顯著。因而,陸世儀指出:
教育兒童,齊家較擇師更為重要。人生的第一課上不好,以後則“雖有良師,化誨亦難”。
3.父母要相互配合。中國有句老話,叫做嚴父慈母。所謂慈母心,偏向發展,往往會導致護孩子之短。清人倪元坦的《家規》就分析過慈母心。
從孩子的心理上說,最易與母親接近。所以,孩子有過錯,常常是父親不能及時知曉,而母親已知之。這時候做母親的,應及時教誨孩子,使之及時改正錯誤。如果做母親的因為愛子之故,既不忍心責備教育,又代孩子隱瞞,這樣,即使做父親的管教很嚴,也是父教嚴於外而母教寬於內,父督於暫而母縱於常。孩子在這樣的家庭中成長,必定扭曲而成歪才,養成壞的品行和習慣。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時,當多通氣,多交流,多商量,要配合默契。
4.做父母的要懂教養之方。陸世儀說,既然家長是兒童人生的第一位老師,那麼,就須教他們講“教養之方”。有的家長愚昧無知,於“教養之方”全不講。如當兒童咿呀學語時,“即戲教以打人罵人,及玩以聲色玩好之具”。家長以此為戲謔,逗著好玩,而不知是壞的教育的開端。中國有句俗語,叫“三歲看大”。日本也有一句相同意義的俗語:“三歲之魂是百歲之才。”雖然不很科學全麵,但卻說明了幼時所學的東西,養成的習慣,幾乎影響他的一生。
我國古代“胎教”
在我國,自古就有胎教之說。古代賢人孟子的母親為教於三次擇鄰而居已被廣為傳頌,殊不知孟母對孟子的教育未出娘胎時就開始了。盂母曾說:
“吾懷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史記》曾有記載:
“太任有妊,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傲言。”古代有關“胎教”論述很多,宋朝陳自明的《婦人大全良方》中還專有“胎教”一門,惜乎中醫古籍中多有怎樣“胎教”的記述,卻鮮有為何“胎教”的分析。現代科學的發展,令人驚歎地證實了“胎教”的科學性。
古代對教師的稱呼
師:曆代對教師的統稱。
師父、師傅:對老師的尊稱。“師傅”原為春秋時國君的老師。
師保、師友:古時貴族子弟有師有保,統稱師保。晉代有師和友在諸王左右陪侍輔導,故教師別稱“師友”。
師資:先秦之後曆代對教師的別稱。楊士勳疏《穀梁傳》:“師者教人以不及,故謂師為師資也。”
師長:教師的尊稱。《韓非子》:“今有不才之子……師長教之弗為變。”
外傅:古代對教師的特稱。
博士:經學教師稱“博士”。至唐未時期,各專業學校更有“律學”、“算學”、“書學”博士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