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中國古代著名玻璃器(3 / 3)

天藍色玻璃管,遼代玻璃器。出土於遼寧省義縣清河門,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長24厘米,出土4枚,均為棱柱形,橫弦紋,中有通孔,用於穿繩。表麵呈現貝殼光彩,風格粗放。

淡綠色玻璃瓶,遼代玻璃器。出土於遼寧省朝陽市北塔天宮,現藏於遼寧省朝陽市北塔博物館。高16厘米,腹圍8.3厘米,底徑5.7厘米。玻璃吹製而成,呈淡綠色。圈足外撇,凹底,腹似卵形,最大腹徑在下部,向上驟收成細頸。平口,一側出尖,鳥首狀流。板狀執柄,其上端立一鳥尾狀扁柱。瓶上有子母口式金口。瓶內底部立一淡藍色小玻璃瓶,弧腹,厚底,一側有執柄。瓶體輕薄,晶瑩剔透,經吹拉、捏塑、黏結等多道工序。造型奇異,工藝精湛,世所罕見。

翠綠色玻璃鑲銀扣方盤,遼代玻璃器。出土於遼寧省法庫縣,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盤為正方形平麵,翠綠色。中間有一圓形凹坑,四角方向各有一葉形凹坑,四葉間均刻兩道橫紋,外沿鑲一周銀扣,下部有四個錐形足。色調深沉典雅,形體厚重平穩。出土時上有一隻瑪瑙杯,此盤當為盞托。

綠色玻璃璧,元代玻璃器,現藏於台灣省國立曆史博物館。徑5.3厘米,內徑1.3厘米。傳統壓模工藝製造,一麵光滑並有光澤,另一麵粗澀無光。半透明,為上乘人造玉。

玻璃圭,元代玻璃器。1964年於江蘇省蘇州市張士誠父母合葬墓出土,現藏於江蘇省蘇州市博物館。長42.6厘米,寬 6.5厘米,厚1厘米。圭是禮器,上尖下方,中有脊。此圭呈青翠色,有光潤感,細膩潔淨,略有氣孔,有玉質感。此圭質地純淨,反映了我國元代玻璃製作工藝的高水平,是極為罕見的珍品。

玻璃壽字鐲,清代玻璃器,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高1.6厘米,口徑7.2厘米。模製,圓形,直壁,通體白色半透明玻璃上套綠色壽字紋一周,其中六個團壽字,六個長壽字,間隔排列。造型工整,色澤溫潤,柔和似玉。

玻璃筆枕,清代玻璃器,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共四件,分別為透明天藍色、不透明淺藍色、鵝黃色、草綠色,色彩純淨鮮嫩。三件形製如距骨,中央有穿孔;一件形製如銀錠。四件均為實體玻璃器,兩端高,中央低,可放筆。距骨式器又名嘎拉哈或嘎什哈,北魏以後北方草原民族的墓葬中多有出土,也有以水晶、白玉雕製的。這四件筆枕純美無瑕,造型古雅,為玻璃器中的精品。筆枕也稱筆擱,是放筆用的文房用具。

金星玻璃三陽開泰山子,清代玻璃器,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高12.5厘米,長22厘米。此器作嶙峋山石狀,其間有三隻綿羊,姿態各異,寓意三陽開泰。山腳下,左邊一羊仰首觀天;右邊一羊低頭下山;第三隻羊臥於山頂,作回首張望狀。底部中心陰刻雙豎行篆書“乾隆年製”四字款。器底附有黃楊木山石水波紋座。三隻綿羊體態渾圓,山石陡峭險峻,棱角分明,工匠運用不同的雕刻技法達到了剛柔相濟的效果。此山子為金星玻璃器中的傳世精品。山子是以山石為主要造型的圓雕。

黃玻璃水丞,清代玻璃器,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高5.6厘米,口徑2厘米。圓球狀,器上開一圓形小口,底略平,陰刻雙直行“雍正年製”四字款,款外圈以單直線方框。腹內可貯水,附有一銅製小勺。此器是置於書案上的貯水器,供研墨用。造型新奇,美觀小巧,新穎別致,玲瓏剔透,豔麗潤澤,色度均勻。水丞又稱水中丞,用於貯硯水,多為扁圓形,有嘴的叫水注,無嘴的叫水丞。

蝕刻赭色庭院養蠶圖玻璃畫片,清代玻璃器。高33.2厘米,寬43.5厘米,厚0.2厘米。長方形,采用蝕刻技法製作。以鄉村婦女於庭院養蠶為題材,畫麵左側為庭院一角,院內修竹搖曳,圍牆外一簡易草棚臨溪而建。草棚內有六名村婦分成兩組:一組在整理桑葉,準備喂蠶;一組在檢查蠶繭。畫麵逼真,布局合理,頗似工筆畫。清代晚期,這類以中國傳統生產、生活為題材的玻璃蝕刻畫深受西方人士喜愛,為當時外銷商品之一,外國博物館多有收藏。

雄黃色玻璃扳指,清代玻璃器,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高1.3厘米,口徑2.7厘米,厚0.3厘米。模製,圓形,直口,雄黃色玻璃體,遍布紫紅色斑點紋。造型優美,色彩鮮豔。扳指是古時弓箭的輔助發射用具,在拉弓放箭時,用以保護手指。扳指最初是用去毛的熟皮革製成,係在右手大拇指上,用於鉤弦開弓。後來,隨著工具的發展,簡單的手指護具發展成中華民族的藝術珍品,成了男子套在右手大拇指上的筒狀飾物。清代,普通旗人佩戴的扳指以白玉磨製者居多,也有用仿玉玻璃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