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中國古代玻璃器史(1)(2 / 3)

蜻蜓眼玻璃器源於西方,代表善眼,是用以抵禦惡眼的。器上的蜻蜓眼越多,表示法力越大。蜻蜓眼玻璃器傳入中國後,其最初的宗教意義漸漸消失,變成純粹的裝飾品,在紋飾上出現了更多的中國式圖案。

戰國中晚期,玻璃器的數量及品種多了起來,出現了玻璃製的璧、劍飾、印章等玻璃器。如玻璃璧,1975年於湖南省長沙市楊家山出土,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此器直徑為11.3厘米,厚0.2厘米。米黃色,形製、紋飾與周代玉璧相同。圓形,扁平體,中有圓孔,表麵飾以穀紋。此璧以模鑄法成型,製作規整,色澤溫潤,顯示了戰國時期玻璃製造業的高度水平,堪稱無價之寶。戰國時期不僅將蜻蜓眼玻璃珠作為裝飾品,而且還以玻璃製成仿玉品,此器即仿玉品中的精品。又如柿蒂紋穀紋玻璃劍首,1953年於湖南省長沙市東塘11號墓出土,現藏於湖南省博物館。直徑4.5厘米,厚0.5厘米。米黃色,圓形,略呈喇叭狀。背麵中央有一小柱,長0.4厘米,徑0.9厘米。正麵光亮,器表中心有一小圓點,外有兩道陽線弦紋,其外為四朵雲紋組成的柿蒂狀紋飾,在一周較粗弦紋外是三圈穀紋,穀紋外有一周細弦紋。又如玻璃印,阜陽市博物館藏。高0.9厘米,邊長0.9厘米。印麵方形,鈕部有圓形穿孔。印呈翠綠色,表麵粗糙,有麻點。印麵有邊檔,字跡不清。玻璃印極為罕見,此印有重要的科研價值。

(三)秦漢玻璃器

秦始皇於公元前221年統一全國,建立了秦朝。秦國在戰國七雄中最為強大,其玻璃製造水平也最高。如在沛縣發現的秦代玻璃井,下段井壁即以玻璃砌成。

漢朝代之而起,建立了多民族的統一大帝國。漢代玻璃工藝沿著戰國、秦代的道路發展,繼續生產玻璃器和嵌件,有耳杯、盤、帶鉤等生活用玻璃製品以及仿玉玻璃衣、玻璃璧、玻璃蟬等隨葬用的玻璃器。

漢武帝在位時,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絲綢之路,建立起了東西方交通的大動脈,促進了東西文明的大交流。漢代絲綢沿著絲綢之路運到歐洲,西方的玻璃器也輸進西漢都城長安,如杯、缽、瓶、珠等器物。

仿玉類玻璃器在漢代已作為玉的代用品。因為西漢殮葬製度嚴格規定玉為皇族與王族所專用,所以在西漢用仿玉玻璃器隨葬是相當普遍的。這類器形以璧、環、璜及佩飾、劍飾為主,甚至還有仿玉衣的玻璃衣。如玻璃弦紋杯,1987年廣西合浦縣文昌塔70號墓出土,現藏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高5.5厘米,口徑7.3厘米,底徑4厘米。此杯呈淺藍色,斂口,弧腹,自腹下內收,小平底,底心略內凹。腹部飾細弦紋三道。該杯保存完整,色料好,是西漢時期玻璃器中的精品,對研究廣西地區玻璃製造工藝極有意義。

又如玻璃帶鉤,1954年於廣東省廣州市出土,現藏於廣東省廣州市博物館。長7.8厘米,以深綠色玻璃製成,半透明,形製與常見的玉帶鉤相同,扁平狀,鉤扣彎圓,尾端齊平,有一圓鈕,全器光素無紋飾。帶鉤是我國古代一種鉤狀服飾用品,是用於腰間皮帶上的鉤,質地多為金屬或玉。玻璃帶鉤出現於西漢,極為少見。這件帶鉤不僅反映了漢代玻璃製作技術的水平,同時也為研究古代服飾提供了實物資料。

又如玻璃耳杯,現藏於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高3.4厘米,長13.5厘米,寬10.4厘米。橢圓形,兩側有耳微向上翹,假圈足。湖綠色,微透明,光潤如玉。采用模鑄成型工藝,通體拋光,製作精美,對研究我國早期玻璃器皿的製造具有重要價值。

又如玻璃耳璫,漢代玻璃器。1991年於湖南省常德市南坪鄉出土,現藏於常德市博物館。高1.7厘米,深藍色,半透明。喇叭狀,一端徑大,一端徑小,上下均為平麵,大端平麵中央一圈內凹,中間束腰有穿孔,供佩戴用。

又如玻璃蟬,阜陽縣城郊出土,現藏於阜陽市博物館。長6.4厘米,頭部寬2.6厘米,身寬3厘米。中間略厚,呈灰白色,刻線較粗。整體逼真,雙眼向外突出。漢代出土玉蟬較多,為口含隨葬器,又稱琀。玻璃蟬出土很少,極為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