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麻葛織造生產曆史(1)(1 / 3)

“布衣”和古代麻紡織業

現在一提起麻,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麻繩和裝糧食用的麻袋。但是,在古代很長一個時期中,麻是人們最主要的衣著原料。古代把平民百姓稱作“布衣”。這裏所說的布,不是今天的棉布,而是麻布。奴隸主和封建貴族可以冬穿皮裘毛絨、夏著絲綢,而平民百姓隻能用麻布遮體禦寒,所以“布衣”也就成了平民百姓的代名詞。

我國是麻的故鄉,外國把大麻叫做“漢麻”,苧麻叫做“中國草”。麻紡織的發展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曆史,是中國古代物質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從一枚骨針說到紡織的起源

1933-1934年,在發掘北京周口店龍骨山北京猿人遺址時,在遺址的頂部山頂洞發現了一枚骨針。這枚骨針,針孔已殘缺,但針身完好。殘針長82毫米,粗3.1-3.3毫米,長短粗細同圓珠筆芯差不多。針身微彎,刮磨得相當光滑,針孔是用小而銳利的尖狀器挖成的。這是距今18000年的“山頂洞人”所使用的縫紉針。

骨針雖小,但意義巨大,它標誌著一個新的曆史時代的開始。我們的祖先在2萬年前已初步掌握了縫紉技術,能用獸皮、樹皮:或樹葉等縫製衣服,搭蓋住所,不再赤身露體,不再露宿,能夠抵禦風寒雨雪的侵襲了。

利用獸皮、樹皮和樹葉等現成片狀物縫製衣服,不用紡織,簡便易行。但這些材料本身有很大的缺陷,樹皮和樹葉的韌性差,尤其是樹葉,幹燥後很快脆碎,壽命極短。獸皮雖然韌性好,柔軟,保暖,但隻適於冬天穿用。而且隨著人口的增加和狩獵活動的大規模進行,可供獵取的野獸數量不斷減少。怎樣才能得到又多又好的衣著材料,是擺在古人麵前的一個十分嚴峻的問題。

現實的人們提出某個問題,這個問題本身就蘊藏著解決的方法。原來,古人在學會縫紉的同時,在采集和漁獵過程中,也逐漸懂得用荊條編結籃筐,用樹皮、草莖等植物纖維搓製繩索,製作漁網。他們用石塊不斷敲打,使麻類和草莖植物變軟,然後撕裂成縷,再搓成繩和編結成網。這就是古書上說的,“結繩以為網罟,捕魚捕獸的網),以畋以漁(捕魚)”。不知過了多少年,古人從編籃和結網的實踐中,慢慢認識到有些植物的皮,首先是葛藤和野麻的皮,纖維細,韌性特別好,可以編結成薄而緊的網。用這種網,不僅捕魚多,而且可以代替獸皮,穿在身上。作為衣著材料最原始的織物,就這樣產生了。

這種“網衣”,同縫綴的獸皮、樹皮或樹葉相比,前進了一大步。但它還隻是編織品,而不是紡織品。

縫綴獸皮、樹皮,編結“網衣”,都發生在舊石器時代中期和晚期。社會生產在不斷發展,古人的智慧在不斷提高,曆史開始從舊石器時代過渡到新石器時代。古人已經懂得把粗糙的葛藤皮或野麻皮撕得更細,使編結的織物更細密,穿起來更舒適和暖和。但是,新的問題出現了。這些植物皮撕得愈細,強度愈低,愈不耐穿,而且編織愈困難。經過長期反複的摸索,古人發現,可以用搓拈的方法,將撕細的葛或麻纖維搓拈成線。這樣既增加了纖維的長度,又提高了它的強度,一舉兩得。這種用搓拈成的葛線或麻線編成的織物,就是最原始的紡織品了。

根據考古發掘資料判斷,這種原始的紡織技術,起源於新石器時代中期,在大約距今6000年前,出現了麻紡織品。最近幾十年來,在黃河中下遊的陝西、山西、河南、山東和長江下遊的江蘇、浙江等地的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中,有大量石、陶紡輪以及骨梭、骨針、骨錐等原始紡織工具和縫紉工具出土。

紡輪是原始紡紗工具紡專的主要部件,據考古研究報告;在全國30個省市較早和規模較大的居民遺址中,幾乎都有紡輪的蹤跡。河北磁山遺址出土的紡輪,距今已有7000多年,是迄今發現的我國新石器時代最早的紡輪。距今約7400~6400年的魯中、南和蘇北青蓮崗文化遺址和距今約7200~6800年的甘肅秦安大地灣文化遺址都有紡輪出土。陝西半坡遺址和薑寨遺址出土的紡輪也有5000餘年的曆史。我國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紡輪,不僅時間早,而且數量多。1974年發掘的青海樂都柳灣的馬家窯文化遺址,一次就出土紡輪100多枚。

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紡織工具種類更多,不僅有供拈線抽紗用的木、石、陶質紡輪,而且還有可能屬於原始腰機部件的木質打緯刀、梳理經紗的長條木齒狀器和兩端削有缺口的卷布軸等。

在一些地區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還不斷發現原始紡織品和紡織原料的痕跡乃至實物。例如,在某些出土陶器上留有布紋痕跡和畫有布紋的彩繪。仰韶文化陶器的底部常發現布紋,有人考證很可能是大麻布。青海樂都縣柳灣的馬家窯文化遺址(仰韶文化晚期的一個地方分支)墓葬的人骨附近有布紋痕跡,可能是麻布一類的衣著。山西襄汾陶寺龍山文化遺址,發現有用於斂屍的麻織物。甘肅、青海境內的齊家文化遺址的墓葬人骨架和陶罐上也都發現有布紋痕跡。其中甘肅永靖縣大何莊遺址的一件陶罐上的布紋保存較好,布是麻織物,有粗細兩種,粗的每平方厘米經緯線各11根,細的經緯線更為細密。在距今4000多年前,那裏人們穿的衣服大概就是用這種麻布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