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代有勤學苦讀的名人車胤,因家貧,以螢火蟲照明讀書,“螢火映書”的故事世代傳為佳話。三國時吳有會稽太守車浚,唐代有畫家車道政,宋代有詩人車安行、學者車若水,清代有詩人、學者車鼎晉。
共姓
共姓一支出自姬姓,是春秋時期鄭武公的後人。鄭武公娶了申侯的女兒薑氏為妻,薑氏生有兩個兒子。長子出生時難產,腳先頭後倒著生出來,險些要了薑氏的命。薑氏因此很厭惡他,給他取名為“寤生”,“寤生”就是倒著生的意思。小兒子叫叔段,不僅出生時順利,而且長大後儀表堂堂,很得薑氏寵愛。薑氏多次向武公請求廢掉寤生,立叔段為太子,但都沒得到應允。等到武公去世之後,寤生即位做了國君,即為曆史上的鄭莊公。
薑氏向莊公請求把製邑封給叔段,莊公沒有同意;後來又請求他把京邑封給叔段,莊公答應了。叔段得到了京邑,號稱京城大叔。叔段在薑氏的支持慫恿之下,野心勃勃地要向兄長爭奪王位。他先將京邑的地盤悄悄擴大,又把西部、北部的邊邑收為己有,一步步擴充實力。
對此,鄭莊公看在眼裏卻不動聲色,采取欲擒故縱的策略,以便叔段的行動充分暴露好引起臣民的不滿,然後再等待時機一舉擊敗他。果然,叔段又肆無忌憚地加固京邑的城牆,聚集人眾、糧草,修整兵器,準備好戰車與士卒,與薑氏約定好日子,準備出兵偷襲鄭的國都,以薑氏作內應。鄭莊公得此消息之後,先發製人,立即主動出兵攻占了京邑,叔段逃往鄢地,鄭莊公又去攻打鄢地,叔段倉皇出逃到共國。後來人們就稱叔段為共叔段了。共叔段的子孫後代,以祖先的名字為氏,有一支姓段,有一支姓共。
共姓的另外兩個來源是:一是出自共工氏,另一是黃帝之臣共鼓的後人。
春秋時晉國有共華。秦代有臨江王共敖。
竇姓
竇姓源於姒姓,是大禹的後裔。大禹的兒子啟建立了夏朝,帝位傳至他的兒子太康的時候,五個兒子內訌,國勢衰敗,政局混亂,於是東方的諸侯國有窮氏的首領後羿趁虛而入,擴張自己的勢力。到太康之子相即帝位後,有窮氏後羿便出兵趕走了帝相,占據了夏的都城,自立為帝。不久,後羿又被他的臣屬寒浞殺死。寒浞奪得政權後,四處攻打不服從他的國家。首先領兵進攻夏的同姓諸侯國,並殺死了逃往那裏的帝相。帝相的王妃是有仍氏的女兒,這時已有身孕,她偷偷地從一個牆洞裏逃跑出來,回到娘家有仍氏那裏,生下了帝相的遺腹子,取名少康。少康長大後,在夏的遺臣的支持下,聯合各諸侯國,發兵擊敗了寒浞,恢複了夏朝的政權。少康有兩個兒子,長子名杼,後來繼承帝位;少子名龍,留在有仍氏那裏。因為他們的祖母“逃出自竇(洞穴)”,少康便賜其少子以竇為姓氏。“竇”即牆洞、洞穴的意思。
西漢有漢文帝竇皇後,丞相竇嬰,東漢有大司空竇融,桓帝皇後竇妙章,大將軍竇武。隋末有起義領袖竇建德,唐代有莘國公竇誕,宋代有學者竇從周,元代有醫學家竇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