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言令人汗顏的富士康(1 / 2)

華為,2006年銷售收入65億元人民幣,被公認為最成功的中國企業。

聯想,2006銷售收入1389億元人民幣,高居中國電子信息百強企業之首。

還有一家企業,改革開放20年來同華為和聯想在中國大陸一起成長起來,2006年,它銷售收入4125億元人民幣,是華為的6.26倍、聯想的3倍。

它就是富士康科技集團。

在台灣,它又叫鴻海。

走進富士康

寫富士康是會有麻煩的,會有大麻煩。

當我寫這本書的時候,《第一財經日報》的一位記者和一位編委因為揭露富士康的所謂“勞工門”而被富士康告上法庭,索賠3000萬元人民幣,鬧得整個國內新聞界如臨大故,如不是中宣部出麵調停,富士康會把官司打到底,媒體的敗訴恐怕在所難免,因為以化名來寫批評報道,恐怕連呈堂的證據都難以被確認。

接下來,台灣《壹周刊》記者臧家宜寫了一本郭台銘的傳記,據稱因以披露所謂隱私為由向郭台銘進行勒索,被逮了個正著,而被台灣檢方拘捕。

而揭秘富士康經營的《虎與狐》一書的作者張殿文,據稱也被郭台銘告上了法庭。而這本書的第一頁就有郭台銘的親筆的題詞。

當我聽到張殿文先生被告的消息,大為不解,詢問為什麼答曰:這本書披露了太多富士康不願向外界道出的東西。

富士康把自己包裹得太嚴,雖然在國際上名聲顯赫,但多年來在大陸卻很少為人所知。除了兩岸關係緊張的因素之外,最重要的原因是,郭台銘不願別人窺視他的獨家秘籍,更不願被別人端出來示人。這也是惹出《第一財經日報》“勞工門”風波的原因,因為,此前這位財經記者並不知道富士康是一家什麼樣的企業。

與以上情形相比,我這本書惹“麻煩”的可能性更大。

因為這是大陸第一次係統披露富士康經營秘籍的書。如果說其他書是從門縫裏偷窺了幾眼,而這一本則是悄悄打開了富士康的大門,闖進裏麵,細細瀏覽,並坐到椅子上,仔細品味了一番郭台銘自家精心醇製的經營美酒。

不要認為是郭台銘總裁邀請我走進他的殿堂的,我沒有那麼幸運。富士康對我的拒絕是堅決的,大門關得死死的。

去過富士康的人,都領教過它的不近情理。不事先聯係經過批準,在門口沒有裏麵的下單通知,你就領不到進門證。走進富士康,你也無法在裏麵亂轉,更進不了車間;出門時,你的包會被打開,你的車會被檢查,如果你無意識地將照相機帶進了廠區,那就麻煩大了,首先要被沒收,然後經過好多部門申辦手續,書麵證明你是無意識帶進去的,並沒有拍任何照片,才有可能被領回來。這個過程最順暢,也要幾個小時。

由於我是寫企業書的,我的那些富士康朋友們對我就格外提防,飯可以吃,酒可以喝,熱情照舊,但你不能寫一個字,他們也不會向你提供任何可能惹麻煩的信息資料。富士康有一本《鴻橋》刊物,我申請翻閱一下,也不被允許,其實它是一本向外界公開贈閱的企業刊物。不過功夫不負有心人,我還是發現了富士康向外界敞開的一扇小門,於是大搖大擺登堂入室。如果有一天郭台銘先生到法院告我偷偷走進了他的家裏,拿走了他的秘籍,我就會拿出他親手寫的“這裏是富士康,歡迎您進入參觀”的牌子,來證明那扇小門是他不小心向外界開放的。

一個寫企業書的財經作者,首先要避免法律上的麻煩,言之有據,持之有故,並且是白紙黑字的證據,人家說的東西也不能隨便用,如果他翻臉說:“這些話不是我說的”,那你就麻煩了。

我可以向郭台銘總裁說,這本書所有的故事、細節、思想、資料,都是富士康向外界公開發布的,隻是非常零散,並且是十多年來零零散散陸續發布的,沒有人能夠這麼用心、係統地收集起來,而我卻巨細無遺地收集起來,這些資料摞起來可能比我還要高。當然,不到法庭上,我也不會告訴郭總裁我是用什麼方法、從什麼地方拿到這些“公開”資料的。我不需要隱私,也不需要內幕,有您的這上百發言稿,您的智慧已經光芒四射,有上千萬字的富士康每月重大事件以及點點滴滴的記錄,加上我的分析歸納梳理,一個完整的富士康就呈現在了人們麵前。

我還想對我所敬仰的郭台銘總裁說:“您是有誌振興中華的華人企業家,您充分利用、發揮了大陸的優勢,創造了製造業的奇跡和神話,您應該毫不保留地向中國企業傳授您做大做強的成功之道,讓大家分享受益。盡管有比亞迪那麼幾個企業不斷地挖富士康的人才、仿效富士康的管理,但從力量的懸殊來看,目前沒有哪一家企業能夠與富士康競爭,並構成威脅。”

尋找企業成功的答案

我為什麼要冒險來寫富士康?

使命使然!

在這個經濟學家叢生、管理學者到處指點江山的年代,卻鮮少有人俯下身子走進企業,因為企業太微觀了,而我們那些飽學的經濟學家和殿堂中的管理專家,都是宏觀和理論的大師,他們大都不屑於做這種瑣碎細微之事。於是記者,就成了中國企業實證和案例研究行列中為數不多的一小部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