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HDFG18mm,FK30mm,K75mmF
海拔(m)
BHDG6mm,K45mm,K30mmF
黔東>1700
黔中>1800
黔西>2000
BHDG6mm,FK30mm,K75mmF
分布土壤山地棕壤
上述黔東、黔中和黔西在貴州土壤分類上,也沒有明確的劃分。一說是以梵淨山—雷公山一線以東為黔中,海拔多在600m以下,以紅壤為主;梵淨山—雷公山一線以西至金沙西部—六枝西部一線之間,為貴州高原的主體部分,海拔多在600~1500m,土壤以黃壤為主;這一線以西海拔突躍至1800~1900m,屬於雲南高原向貴州高原的過渡地帶,土壤以山地黃棕壤為主,兼有山地棕壤。
這些劃分都是比較粗的,土種的劃分要涉及具體地點,好在現在測定儀器種類很多,確定其海拔是比較容易的事情。
二、熟製
實際上,海拔在劃分地帶性土壤上也是難以準確確定的,但熟製是物候的象征(主要是指積溫),比海拔更容易在實地確定,可以和海拔共同使用,相互補充,並以此來劃定地帶性土壤的分布。
過去貴州省西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一帶有一句農諺:“要想吃包穀,等到坐月子;想要吃大米,等到下輩子。”這實際上已經把黃壤、山地黃棕壤和山地棕壤的分布界限劃分得很清楚了:能夠種水稻的地區肯定是黃壤;不能夠種水稻的地區(如果有水可以種早熟粳稻),但能夠種玉米的區域是山地黃棕壤;連玉米都不能種,隻能夠種馬鈴薯和蕎麥的區域就是山地棕壤了。
但熟製也受到土壤本身特性的影響,比如特別淺、薄、瘦的紅泥土,又比較邊遠,一般也隻種一季。所以,土壤地帶性的確定要綜合考慮海拔、溫度和熟製,絕不可單獨依據一兩個因素來確定。
熟製與地帶性土壤的關係。
熟製與地帶性土壤的關係
BHDFG12mm,FK10mm,K30mm,K20mm,K45mmF
HT5,6H
熟製
BHDG6mm,K30mm
一年三熟
BHDG6mm,K15mm,K15mm
一年三熟一年兩熟半一年二熟
BHDG6mm,K45mm
一年一熟
BHDG6mm,K15mm。3F
一年一熟半一年一熟一年一熟
BHDG30mm,FK10mmZQ,K15mmZQ,K15mmZQ,K20mmZQ,K15mmZQ,K15mm,K15mmZQF
HT5”,6H耕作製度
水稻(玉米)—小麥(油菜)—蔬菜;雙季稻—油菜
水稻(玉米)—小麥(油菜)—蔬菜
水稻(玉米)—小麥(油菜)
玉米套馬鈴薯;早熟水稻(粳稻)
玉米
馬鈴薯、蕎麥
BHDG12mm,FK10mm,K15mm,K15mm,K20mm,K15mm,K15mm,K15mmF
HT5”,6H土壤紅壤黃紅壤黃壤山地黃棕壤山地黃棕壤山地棕壤
三、溫度、海拔與貴州地帶性土壤的關係
溫度與熟製的關係,比較難以確定的是玉米。玉米起源於熱帶,屬於喜溫作物,在其生長發育過程中要求有溫度在10℃以上的一定的積溫才能完成其生長發育過程。一般早熟種為1800~2200℃,中熟種2200~2500℃,晚熟種2500~2800℃,如果低於所需積溫,玉米生長發育就會受阻。因此,對於山地黃棕壤和山地棕壤,≥10℃的積溫(WTBXt),分別選取2000~3000℃和<2000℃來作為劃分標準,同時,根據廖順寶、李澤輝等人2004年的研究,t(≥10℃)與經度(x)、緯度(y)和海拔(z)之間有如下的關係:
t(≥10℃)=16738.24-49.6237x-171.53y-1.49106z
利用畢節市土壤肥料站提供的資料進行計算驗證,上式基本能夠反映三者之間的關係。因此,貴州地帶性土壤與溫度、海拔之間的關係所示,加上熟製的校正是本書地帶性土壤劃分的參考依據之一。
6貴州地帶性土壤與溫度、海拔之間的關係
BHDFG12mm,FK21mm。5F
土類(亞類)年均氣溫(℃)≥10℃的積溫(℃)海拔(m)
BHDG6mm,FK21mm。5F
紅壤(紅壤)≥18,<20>6000<400
紅壤(黃紅壤)>16,<18>5000,6000≥400,<600
BHDG12mm,FK21mm。5F
黃壤(黃壤)≥12,≤16>3000,<4000≥600,<1900
山地黃棕壤≥10,<12≥2000,3000≥1900,≤2400
BHDG6mm,FK21mm。5F
山地棕壤<10<2000>2400
第四節土壤發生層次和主要的土體構型
一、水稻土的發生層次及主要的土體構型
(一)水稻土的發生層次
1.耕作層(Aa)
耕作層是不斷耕翻和施肥的表土層,是作物生長最主要的、根係最密集的層次。種稻季節為水淹沒,一般厚度12~20cm。從水耕的角度看,耕作層基本上是淋溶性的,成土物質在這裏進行再分配,在淋溶條件下物質逐漸下移;但營養元素卻由於施肥及作物的富集作用,在正常的狀態下隨著熟化時間和熟化強度的增加而有逐漸上升的趨勢;在形態上反映得最明顯的是由腐殖質的積累而逐漸加深的顏色。此外,氮、磷、鉀等元素的含量都比其他土層豐富得多。由於耕作的原因,物質在此層的分布是最均一的。
耕作層的另一重要特點是鐵的絡(螯)合物,隨著一定範圍內有機物質的增加和熟化時間的加長而有明顯增加的趨勢,這表現在板田時觀察“鱔血斑”的增加。
隨著水耕熟化時間的延長,無論黏質土還是砂質土,旱作時土壤結構都向小塊狀、碎塊狀或者團粒結構增加的方向發展,水耕時都向無結構的土酥柔軟方向發展。
在淹水條件下,耕作層可以進一步分成兩個層理:
(1)氧化層理:為水下表土1cm左右厚的一層。氧氣充足,處於氧化態,為棕黃色。這一層土粒是耕作層中最細的一部分,它在犁田栽秧以後沉降為糊泥層,落幹後觀察該層理為一層薄皮,極少鏽紋、鏽斑。
(2)還原層理:氧化層理之下即為還原層理。淹水時為青色,沉積較為緊實,排水落幹後,其顏色為起源土壤顏色和腐殖質顏色的複加色。此層理呈塊狀結構,結構麵視其熟化度的高低,覆蓋著數量不等、大小不一的紅棕色鏽斑;結構內沿著根係或孔隙則有鏽紋分布。高度熟化的油黃泥田中,此層理為暗灰黃色為主或更深,紅棕色鏽斑的豐度為10%~25%,與犁底層交界處有的單個鏽斑麵積可達10餘cm2,使土體染上鮮明的紅棕色或棕黃色,有機質含量可達30g/kg以上。板田時觀察結構,易破碎為小塊狀和團粒狀結構。
以上兩個層理在旱耕時即被破壞,成為一個統一的旱田耕作層,來年水耕時又分化為兩個層理。
2.犁底層(Ap)
犁底層是耕作層之下一個基本穩定、不被經常翻動的較韌實的土層。犁底層是受犁具擠壓和物質下滲澱積作用形成的,一般厚度為5~10cm。
犁底層不直接受耕作和施肥的影響,但卻間接受到耕作與施肥的巨大影響。從物質淋澱的角度來看,犁底層與其上麵的耕作層不同,耕作層基本上是淋溶的;與其下的瀦育層也不同,瀦育層基本上是澱積的;犁底層卻具有淋溶、澱積兩方麵的作用。
犁底層是耕作層與瀦育層,或者是耕作層與其他層次之間的過渡層。由耕作層下滲的水分帶來的物質首先在犁底層被截留或者吸附,同時,犁底層是不被水飽和的最高層位的土層,耕作層被水還原而隨水下滲的物質首先在犁底層氧化而澱積。有人將犁底層稱為“氧化柵”,是十分形象的。
形態觀察可以清楚地看到上述現象造成的結果。水耕條件下犁具的擠壓作用,使犁底層在潮濕狀態下有一個成型過程,並造成土壤在一定厚度範圍內堅實度和容重的增加。由於貴州省沒有大量施用泥肥的習慣,不會因為耕作層逐年加厚而改變犁具壓力的部位,因此犁底層就處在一個穩定的層位上逐漸發育起來。在犁具擠壓的同時,由於幹濕交替及淹水時下滲水的切割作用,犁底層以片狀結構為主,並可散為棱塊狀、短棱柱狀結構。同時由於緊實度和容重的增加,以及該層段的氧化條件,隨水下滲的物質部分在此澱積,其中最明顯的是鐵質和腐殖質。因此,犁底層比耕作層更容易形成鏽紋、鏽斑,而且顏色比心土層更深。
犁底層作為一個獨立的層段,目前尚有爭議,它的劃分也各有說法。因此,犁底層的層理研究得比較少,現僅就野外容易辨認的形態特征進行感性的敘述。
一般黏質土犁具擠壓所達到的深度與腐殖質染色的深度一致,犁底層就無法看到層理的分化,但犁底層比耕作層更緊實。在水稻收割後,沒有犁田之前的濕潤狀態下,用電工刀在剖麵上插試,可以區別耕作層與犁底層的交界線,同時可以根據犁底層與其下土層腐殖質染色程度的差異辨別犁底層的下線。一般砂性的土壤犁具擠壓力所達到的深度小於腐殖質染色的深度,因此,犁底層就可能出現一個以片狀結構為主、可分散為小棱塊狀的更緊實的、有較多鏽紋鏽斑且顏色更深的上部層理(或稱變形層理),和一個棱塊狀的顏色較淺的,但卻與下麵層次有一個腐殖質染色突變線的下部層理(或稱染色層理)。
3.滲育層(P)
滲育層發生在不受地下水影響的黏壤土以下質地的均質土壤剖麵中,整個土體下滲水運動迅速而且均勻,不存在任何瀦積水層。由於該層土壤質地比較輕,大孔隙較多,水分下滲不像黏質土那樣,主要通過少數大孔隙向下移動。因此,就同一層位而言,水分的影響是比較均一的,但可能是不連續的,當然這還要看灌溉水的補充情況。
由於水分下滲的情況與黏質土不同,水流對土壤結構的作用也不同,在黏質土中因幹濕交替和淹水時期下滲水流將大塊狀結構切割成中塊狀、中棱柱狀結構,進而切割成小塊狀、小棱柱狀結構;輕質土壤由於水分整體下滲,結構多為小塊狀、核塊狀。下滲水流帶來的鐵、錳等結構膠結劑,將一些砂粒結合成小塊狀、核塊狀結構,鐵錳澱積成整體狀圍繞在單個土粒的四周,而本身又互相粘連,進而形成較大的結構,因此不像黏質土那樣形成大塊的鏽紋、鏽斑。
滲育層由於沒有瀦積水的作用,水分下滲較快,由於錳的易還原性和難氧化性,導致了錳下移的深度超過了鐵,即錳的澱積層位比鐵深,而不大可能出現鐵錳的混合澱積。
滲育層的發育程度可以根據剖麵上鐵錳澱積的豐度、澱積的深度以及結構形成的情況來區分。
4.瀦育層(W)
瀦育層是由於受到一個穩定的周期性的幹濕交替、氧化還原交替過程的影響,而有較多新生體、顏色斑雜的土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