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筆者在蘭州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史籍小說曲筆發微》的小冊子,約20萬字,裏麵收錄了有關《史記》《水滸傳》和《三國誌》筆法研究的四篇文章。其中《良、平“躡、附”與韓信之死》一文,長達數萬字,是筆者多年研讀《史記》的心得體會。筆者曾為學生開設“古代小說與政治”的選修課,發現古代小說中的許多筆法是從《史記》而來,因而編了《史籍小說曲筆發微》這本小書,意欲作為“古代小說與政治”的選修課教材。
因為是給本科生編寫的選修課教材,故征引大量《史記》《水滸傳》和《三國誌》的原文,目的是指導學生邊讀原著邊學習史公筆法,曲筆發微太史公在《史記》中隱藏的曆史真相。
但是,該書在排版的時候,竟然在該文第三部分的後麵把太史公怎樣運用“春秋筆法”的總說部分丟失,造成殘缺,令人遺憾。這次收入本集的前十一篇文章,就是筆者對這一殘缺的補足,並對原書中的個別內容和觀點做了完全重寫和充分發揮。這十一篇文章,曾收入拙作《漢魏士人的思想曆程》一書中,此次收入本書,作了局部改動。
前言、第十一、十二和第十三章,是張千楚同學和周小蘭同學,根據聽課筆記整理而成。因為是要點記錄,具有綱領性和跳躍性,故失之簡單。筆者隻是重讀了一遍,訂正了部分打印錯的字。講課中,肯定引述了旁人的觀點,限於體例,未加注釋,敬請原諒。本文中甲、乙對話為講課時師生問答內容。
筆者向往民國學術,尤其崇仰陳寅恪先生,所以本書寫作格式在文獻征引、發微點評方麵,以模仿寅恪先生為主。
孔子說,文無定體,“辭達而已”,故本書的形式顯然與時下流行的學術規範不相一致。《論語》語錄體,《老子》韻文詩,尼采《查拉士圖特拉如是說》乃心理小說體,誰也無權規定必須如何寫作。發抒性靈是個人的事,見仁見智是讀者的事,這一點還望尊敬的專家學者們諒解。
舊作《良、平“躡、附”與韓信之死》一文,在寫作上,前後照應,上下勾連,頭緒繁多,脈絡難分。學生反應,讀懂不易。本書就是在這篇文章的基礎上,重新構思寫作而成。雖然盡量避免上述毛病,分層架構,小標題說明,但還是千絲萬縷,忽焉東西。
以前出過幾本小書,有的錯誤不能原諒。如李商隱娶“李黨”王茂元的女兒,被打印成了“牛黨”。倘若這一錯誤算是校對不精的話,那麼,把“殷道親親,周道尊尊,宋人兄終弟及,乃親親”,寫成了“殷道尊尊,周道親親,宋人尊尊”,則完全是廣讀書不精、才疏學淺所致。每一思及,汗顏無地。
因此,書中缺點錯誤,肯定在所難免,懇切希望讀者諸君批評指正。
學生白笑天老師、張瑤同學和張曉鳳同學,從書稿打印、修改、校對,到結構和版式調整,曆經寒暑,辛勞無倦,在此致以衷心的感謝!
清樣出來後,特邀馬小龍博士通讀全書,作了修改。又請陳鵬同學專門以中華書局點校本核對了文中資料。二人指出了不少錯謬,沒有他們的辛勤勞動,本書的缺點錯誤是不可原諒的。在此謹表達真誠的謝意!
責任編輯賀飛雁老師為本書糾謬匡正、加工潤色,付出了辛勤的勞動,永致謝忱!
2013年6月15日